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东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近期再次将老板推上舆论焦点。 他在内部会议上宣称:“我只希望一件事,诺贝尔委员会最终能认识到,你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最优秀的候选人。”这番露骨的赞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特朗普团队为其诺贝尔和平奖造势的最新动作。 维特科夫的身份本身就颇具戏剧性。这位房地产商人出身的特使因在特朗普大厦交易中结识总统而获任命,尽管被质疑违反《反裙带关系法》,但司法部以“特使职位不受限”为由放行。 今年他更临时兼任俄乌谈判代表,却因误译俄方“暂停攻势”为“放弃领土”,险些酿成外交灾难,遭到欧洲六国联合声讨和乌克兰的强烈抗议。 耐人寻味的是,这位屡屡引发争议的特使,如今正成为推销特朗普“和平缔造者”形象的头号推销员。 特朗普对诺贝尔奖的执念早已是公开秘密。他多次向媒体抱怨:“奥巴马刚上任就获奖,我的成就远超过他,却一无所获!” 为此他多管齐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自递交提名信,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更是公开呛声:“如果不是特朗普,谁该得奖?总不能让委员会再把奖给毫无作为的人!” 更绝的是,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在会晤时当场追问:“能邀请我们参加颁奖典礼吗?”特朗普笑着许诺:“前排,你就坐前排。” 这些精心设计的外交互动,将诺贝尔奖变成了国家元首间的社交货币。然而现实比剧本更讽刺。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5名评委中,至少3人公开批评过特朗普。委员会主席弗莱德内斯去年12月点名指责其“在竞选期间对媒体发起百余次攻击”; 成员克莱梅特更控诉他“上任百日就瓦解美国民主”;拉森则在社交媒体时代就戴上“让人权再次伟大”棒球帽表达立。 即便特朗普紧急拉拢挪威前首相斯托尔滕贝格——此人在委员会成员任命上有发言权——但委员会成员历来珍视独立性,政治施压反而适得其反。 更让特朗普尴尬的是,连自家“政绩”都在拆台。曾被乌克兰议员提名诺奖的他,因未能兑现“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的承诺; 又因军事资源向中东转移引发乌方不满,导致提名者愤然撤回申请。而中东政策本身充满矛盾:一边推动《亚伯拉罕协议》促成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和解; 一边退出伊核协议激化矛盾;一边承认耶路撒冷归属激怒巴勒斯坦,一边又因空袭伊朗核设施遭巴基斯坦撤回提名。 这种“创造问题再介入调停”的模式,被专家批评为“导致中东动荡的推手”。诺贝尔和平奖的本质困境在此暴露无遗。 它诞生于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赎罪愿景,却陷于政治现实的泥潭。历史上争议从未间断:1973年基辛格获奖时越南战火未熄,2009年奥巴马获奖时阿富汗增兵在即。 而今特朗普团队的运作,恰恰凸显奖项评选与地缘政治的吊诡关系——当特使维特科夫在俄乌谈判中犯下致命误译时,当美国政府被指在叙利亚抛弃库尔德盟友时。 那些被包装成“和平突破”的外交动作,往往在战场硝烟映照下显出原形。 参考资料:美中东问题特使称本周将在纽约与乌方代表会晤 2025-08-27 08:11·新华社
特朗普等不及了!拜托中方尽快答应,访华日程不能拖了。8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