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黄莲圣母”不幸被八国联军抓获,联军对她所谓的“法术”充满好奇,对她肆意侮辱,还把她关在笼子里,运往欧美各州展览。天津城破那天的硝烟还没散尽,运河边那个曾经一呼百应的红衣女子,如今成了侵略者笼中的“战利品” 伦敦展馆里,围观者的笑声透过铁笼缝隙传到林黑儿耳中时,她正盯着栏杆外那些蓝眼睛。 半个月前,天津运河边的百姓还围着她的红衣欢呼,喊她“圣母”,可现在,她成了报纸上“东方迷信怪物”的注脚。 同一时间,天津百姓的门上却贴着印她画像的年画,红衣服绕着祥云,配字“圣母海外显圣,教化洋人”,没人愿意相信,那个敢跟洋人叫板的女子,正被关在笼子里任人观赏。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图景,要从1899年的山东说起。那年黄河决堤,饿殍遍地,一斗米卖到二两银子,是十年前的三倍。 逃荒到天津的林黑儿,看着百姓被洋人的矿工装欺负、被教堂强占家园,攥紧了手里的粗布衣裳。 彼时义和团刚兴起,没人信“练拳挡洋枪”的说法,直到穿红衣的她站出来,说“在泰山学了本事,能画符驱邪”,还把符纸塞给最穷的人:“揣着这个,洋人不敢欺负你。” 红衣裳成了乱世里的一点亮色。农妇哭诉丈夫被洋矿工打死,她就带着人去找联军理论;孩子哭着说家被教堂占了,她就领着信众去讨还。 没几个月,“黄莲圣母”的名号传遍天津,连女孩们都剪了长发跟她走,说“跟着圣母,不用再受气”。 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炮轰天津城时,她还站在城头上喊口号,义和团的弟兄们拿着刀枪冲在前头,可洋枪的子弹不会因为“法术”就绕着走。 城破那天,运河里漂着尸体,到处是逃兵和难民。林黑儿没跑,还在找失散的信众,却被几个联军士兵堵在巷子里。 这些士兵早听说过“中国圣母”的名头,觉得新鲜又可笑,用铁链捆了她的手腕,勒出一道道红印,又把她推进木制笼子。 有人递来她之前画的符纸,逼她“施咒”,见她不说话,就往她身上扔脏东西;还有人把笼子抬到码头,逼路过的百姓围观,谁要是敢露出心疼的神色,就用枪托砸过去。 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不敢反抗。后来听说联军要把她运往欧美展览,就编了“圣母去海外教化洋人”的故事。 他们宁愿相信这是“显圣”,也不愿承认那个为他们出头的女子,正遭受侵略者的羞辱。 年画里的林黑儿依旧红衣耀眼,身边绕着祥云,可现实里,她在笼子里被运往陌生的国度,报纸上满是“看东方愚昧”的嘲讽,没人问她疼不疼,没人听她诉说百姓的苦难。 列强把她当成“战利品”,用来证明自己的“文明”能碾压“愚昧”;可在清末的百姓心里,她是绝境里唯一敢站出来的人。 那时候的中国,甲午战败后赔款压得人喘不过气,洋人在土地上横行霸道,百姓没洋枪、没靠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圣母”的红衣上,哪怕知道“符纸挡不住子弹”,也愿意跟着她拼一次。 那不是迷信,是走投无路时,能抓住的最后一点抗争的勇气。 直到现在再看这段历史,才懂年画里的祥云不是迷信,是百姓给自己留的盼头;笼子里的红衣不是“怪物”,是一个女子在乱世里,为同胞撑起的一点微光。 林黑儿的结局没人知道,有人说她在途中病逝,有人说她再也没回到中国,可天津百姓门上的年画,却贴了一年又一年。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林黑儿
左宗棠是懂人情世故的:光绪二年克复乌鲁木齐后老湘军入城查封敌军存粮百余万斤,金顺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