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8-26 21:32:50

“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差距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看数据的话,中国 AI 专利数量早就世界第一了。2024 年全球新增的生成式 AI 专利里,中国占了 61.5%,差不多是美国的 3 倍多。

但这里有个门道,咱们的专利数量虽多,质量却跟不上。能在其他国家也获得专利认可的比例只有 4%,而美国是 32%。

更关键的是基础理论研究,这才是 AI 的根。现在全世界用的 AI 基础技术,像 Transformer 架构、Diffusion 模型这些核心东西,都是美国的大学和企业先提出来的。

咱们现在用的很多 AI 大模型,都是在人家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全球引用率最高的 10 项 AI 研究成果里,美国占了 4 项,中国只有 1 项。这说明在最根本的创新上,我们还差得远。

核心技术上的依赖更明显。训练大模型离不开高端芯片,现在全世界大部分 AI 公司用的还是美国英伟达的 H100 芯片。咱们自己的华为昇腾芯片有进步,但配套的软件生态还差得远。

就是为什么美国一限制芯片出口,咱们很多 AI 企业就慌了手脚。最近美国不仅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还考虑制裁像 DeepSeek 这样的中国 AI 公司,就是因为咱们在核心技术上还没真正站起来。

人才方面也有隐忧。虽然中国培养的顶级 AI 研究人员数量已经不少,2022 年占了全球 47%,但人才结构有问题。咱们 AI 领域的女性科学家只占 9.3%,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重要的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像隔着一堵墙,人才流动率不足 15%,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当地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能达到 37%。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大学里的研究和企业里的应用脱节了,研究出来的东西用不上,企业需要的技术又没人研究。美国那种 "人才旋转门" 机制,让专家既能在大学做研究,又能去企业搞实践,知识转化效率自然高。

科研投入的方向也有差别。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占研发总经费的比例还不到 6%,而美国比我们高得多。短期看收成不错,但长期下去,土壤肥力不足,品种不更新,收成还是上不去。

咱们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中文分词、数据清洗这些工程优化上,在真正能改变行业的通用技术和方法创新上成果不多。

当然,中国 AI 也不是没优势。咱们的应用场景多,市场大,智能工厂、自动驾驶这些领域发展很快。

截至 2025 年 2 月,咱们已经建成 3 万多家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 22.3%。在自动驾驶方面,咱们的运营规模也超过了美国的 Waymo。

但这些应用优势终究建立在别人的技术基础上,风险很大。美国现在不断收紧技术出口限制,从芯片到软件再到人才交流,层层加码。

所以说,梁文峰说有些探索逃不掉,就是这个道理。咱们不能再满足于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必须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上自己下功夫。

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投入更多资源,短期内甚至看不到回报,但这是必经之路。

中国不缺聪明才智,也不缺市场需求,缺的是沉下心来做原创的耐心和机制。

打破高校和企业的壁垒,让人才流动起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容忍失败和慢回报;建立更开放的创新生态,让好想法能生根发芽。

只有这样,中国 AI 才能真正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这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和努力。

0 阅读:13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