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23 21:56:15

1991年,著名收藏家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加入英国,在英国每天都以捡垃圾度日,所有人都对此十分疑惑,直到二十年后,他的秘密被揭开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位名叫赵泰来的人,1954年出生在广东东莞,家庭有一定文化底蕴,父亲是医生,母亲热爱艺术,可惜命运并不眷顾,十五岁时父母先后离世,他不得不依靠香港的姨妈生活,姨妈未婚独居,却对他倾注了全部心力,不仅安排学业,还让他随岭南画派名家学习书画,更重要的是,姨妈自己酷爱收藏,经常带他看展览,讲述那些文物背后的历史,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他渐渐懂得,文物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   姨妈去世前,才把一个隐秘的家族秘密交托给他,原来,他们的祖辈伍廷芳在清末担任外交官,身处西方时,亲眼看到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心中不忍,他用个人力量收回不少珍贵器物,储存在英国肯特郡的一处庄园,由于国内动荡,这批收藏始终没有机会运回,几十年过去,庄园与文物成为秘密,被一代代人小心保守,直到落到赵泰来手里,那把交给他的铜钥匙,不仅是进入庄园的凭证,更像是把沉甸甸的责任交到了他肩上。   初到英国,他打开庄园地下室时几乎被震住,木箱一排排堆到屋顶,箱子里是青铜器、瓷器、字画、玉器,数量之多,让人难以想象,这些并不只是财富,而是文化象征,如何让它们重归故土,成为他之后几十年的人生主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只是把东西“拿回来”那么简单,英国对文物出口限制极严,如果没有合法身份,根本谈不上继承与转运,经过反复权衡,他在1991年放弃国内的优渥生活,加入英国国籍。   这个决定一度让他背负骂名,在外人眼里,一个中国人改了国籍,似乎是背叛,但他深知,如果不这样选择,文物甚至连出地下室都做不到,对他来说,这是完成使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身份认同的转变,这种“被误解的忍耐”,正是之后二十多年他生活的缩影。   为了不引人注意,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落魄老人,每天推着小车在街头捡拾废弃物,邻居们只觉得他怪异,却没人想到这些边角废料有着特殊用途,纸板、报纸、布条、泡沫,被他一点点收集起来,用来为那些古老器物做保护层,大件物品,他会拆分成零件,伪装成普通家具;小件瓷器,则层层包裹,再放入不起眼的木箱,这样的处理方式笨拙却安全,既能躲过检查,又能保证文物在运输途中不受损坏。   资金是另一个难题,运送需要庞大费用,他不得不卖掉家产,甚至将姨妈留下的房产一一出手,别人看到他日子清苦,或许以为是挥霍无度,其实那些钱都化作了运输船的租金和包装材料的成本,他本人则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常常以最廉价的食物充饥,甚至在雨夜里光着脚搬运箱子,生怕地下室进水损坏文物,这些场景,外人从未看见,但正是这种孤身的劳作,让数万件国宝在暗处逐渐踏上归途。   运输过程持续了二十多年,他像蚂蚁搬家,把文物分批次运出英国,有时混在普通货物里,有时通过艺术品公司名义转移,每一批都要提心吊胆,生怕在海关被扣下,可他始终坚持,直到2012年前后,六万多件文物终于陆续抵达中国,这些珍贵藏品分散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地方博物馆和园林机构,广州宝墨园、江苏盐城博物馆等地都因此得到丰富的馆藏。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没有留下任何一件藏品,也没有索取金钱,面对捐赠,只是拿到一张证书和合影留念,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其中随便一件,就足以让他衣食无忧,但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属于民族,不属于个人。   公众真正了解这段经历,是在媒体报道之后,人们才渐渐明白,那些年在伦敦街头看到的“拾荒老人”,其实是在为国宝准备包装材料,他的苦心终于被理解,也逐渐赢得尊敬,后来,他回到广州,继续在文博场所做义工,帮助守护和讲解那些自己曾经亲手运回的器物。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