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指责中方有意拖延“撤销对印经贸限制”进程,网友辣评:喝多少啊,还点上菜了。

波览历史 2025-08-23 05:18:11

印度指责中方有意拖延“撤销对印经贸限制”进程,网友辣评:喝多少啊,还点上菜了。   8月17日印度《经济时报》发文,指责中国“故意拖延”撤销经贸限制,导致家电、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合作受阻。但在大多数中国网友看来,印度这种一边设限一边要好处的行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印媒在文章里举了两个例子,说巴蒂集团收购海尔印度子公司股权的交易延迟了两个多月,还说印度空调压缩机制造商PGEL和中国海立股份的技术转让因为中方审批卡住了。   可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海尔出让股权其实是为了换取在印度市场的本地化空间,交易估值从20亿美元调整到14.7亿美元也是双方协商的结果。   至于所谓的技术转让卡壳,海立股份早就澄清过,根本没有和任何境外公司达成过技术合作安排,这就说明印方的指控连基本事实都站不住脚。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印媒抱怨中方“限制”的前几天,8月9日印度刚宣布又封禁了118款中国App,其中不乏《绝地求生》这样的热门应用,还有百度、腾讯旗下的多款产品。   这种操作已经成了印度的常规动作,今年7月他们就封禁过2355个账号,连路透社的账号都没能幸免。   每次封禁都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依据的是《信息技术法》第69A条,但转过头来又要求中国在技术转让上毫无保留,这样的双重标准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印度对中国企业的防备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2020年开始,他们就出台了针对“接壤国家”的投资审查政策,实际上主要就是针对中国企业,要求所有中资投资都必须经过政府逐案审批。   到2023年10月,政策更是收得更紧,直接禁止中资间接参与电力、电信这些战略行业。虽然今年7月印度有智库提议放宽限制,说中国企业可以不用批准就持有印度公司最多24%的股份,但这还只是停留在研究阶段,并没有真正落地。   自己大门关得紧紧的,却要求别人把门敞开,这样的道理在哪儿都说不通。   这种矛盾在印度的产业政策上体现得更明显。一方面,印度大力推进“印度制造”计划,2025到2026财年国防部的现代化建设预算中,75%都要用于本土采购,还建了两条国防工业走廊,想通过这些政策实现产业自主。   可另一方面,他们在关键技术和资源上又严重依赖中国。就拿稀土来说,印度汽车制造业离不开稀土磁铁,但自己又没能力生产。   今年6月,向中国申请进口稀土磁铁许可的印度公司从11家增加到21家,可因为供应紧张,巴贾杰汽车已经警告说,如果没有货物运输,7月份的生产就要受严重影响。   印度虽然号称稀土储量有690万吨,排在全球前五,今年还批准了1630亿卢比的“国家关键矿产使命”计划,想提高本土产量,但现实是他们在先进分离和精炼技术上远远落后,目前在全球稀土生产中的贡献还不到1%。   没有技术支撑,再多的储量也变不成可用的资源,这就难怪印度汽车行业要急着催促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和中方接触,希望能加快审批流程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印双方最近有了一些积极互动。   8月19日,王毅外长和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在新德里达成了10点共识,不仅涉及边境问题,还包括重开三处传统边境贸易市场、共享跨境河流应急水文信息等内容。   中方也承诺解决印方在化肥、稀土和隧道掘进机方面的关切,恢复相关出口。   这些进展本可以成为改善两国经贸关系的契机,但印度这边却一边接受着中方的物资保障,一边继续在投资和技术领域对中国设限,这种“吃拿卡要”的态度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其实印度的经济政策最近一直处在矛盾之中。   一方面,为了应对美国可能征收的50%对等关税,印度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推动了税制改革,降低了高端摩托车、汽车、化学品和电子产品等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可另一方面,对中国这个更重要的贸易伙伴,他们却坚持各种限制措施不放。这种在大国之间搞“战略投机”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中国网友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谁都知道合作要讲对等,不能只想着自己占便宜。   印度想要中国的稀土和化肥来保障自己的产业和粮食安全,就应该拿出相应的诚意,解除那些针对中国企业的不合理限制,而不是一边享受着供应带来的好处,一边还在技术和投资领域搞封锁。   就像网友说的,哪有“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现在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1362亿美元,重开的边境贸易市场也能带来新的增长点。   但要让这些合作真正落地见效,印度得先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双重标准。   毕竟经贸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光靠抱怨和指责解决不了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才是正道。如果继续抱着“点菜”的心态,最终损害的只会是印度自己的利益。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