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职场焦虑”还在刷屏,39岁湖南岳阳人王殳凹已揣着“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波览历史 2025-08-23 05:18:10

“中年职场焦虑”还在刷屏,39 岁湖南岳阳人王殳凹已揣着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身份,在核废料处理界 “干出大动静”!   2025年8月20日,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39岁的苏州大学教授王殳凹的名字出现在化学部名单中。   这个年龄,在很多行业正被“35岁门槛”困扰,而王殳凹却在核废料处理这个冷门到几乎无人问津的领域里,做出了让世界瞩目的成就。   他带领团队实现的微型核电池能量转换效率8000倍提升,不仅是一串惊人的数字,更改写了中国在核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   核废料处理,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望而生畏的领域,却是王殳凹主动选择的战场。2013年,当他从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时,摆在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一边是国外知名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顶配实验设备和绿卡绿色通道;另一边是苏州大学初创期的放射医学实验室,里面只有二手仪器和一群刚毕业的学生。   王殳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理由很简单:“国外的技术再好,也是别人的盾牌,中国需要自己的核安全屏障。”   这个选择背后,是核废料处理这个“冷门领域”的巨大价值。很多人不知道,核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毒性是砒霜的几万倍,半衰期能长达几十万年,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威胁环境的“定时炸弹”。   而随着中国核电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每年产生的核废料能装满20个标准游泳池,安全处理这些“废料”成了必须攻克的难题。   国际上传统的处理方法要么成本高得惊人,要么在强酸环境下根本无法正常工作,中国在这方面长期受制于国外技术。   王殳凹团队的科研之路,是在艰苦环境中硬生生闯出来的。在辐射防护三级实验室里,他们要穿着50斤重的铅衣工作,手上戴三层手套,连拿试管都得练出“铁砂掌”的功夫。   有一次学生不小心打翻了含铀溶液,王殳凹第一时间冲上去处理,事后才发现手套磨破了个小口,辐射剂量计已经超标。   就这样,他们靠着改造国产设备、自己焊接防护装置、甚至回收实验用的有机溶剂节省开支,一点点积累研究成果。   真正让这个冷门领域“热”起来的,是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17年,团队合成的新型材料在强酸环境下像“磁铁”一样精准捕获放射性元素,这项突破让中国在高酸度核素分离领域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国际原子能机构专门派人来取经,连美国能源部都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在2024年,他们研发的“聚结型能量转换器”让微型核电池效率提升8000倍,原本只能供计算器用10年的核素,现在能为传感器供电8万年,这项技术直接入选了“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王殳凹团队的成果不仅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拥有了话语权,更将核废料从“有害垃圾”变成了“战略资源”。   现在他们研发的材料已经在甘肃的核废料处理厂投入使用,航天部门的微型核电池订单也排到了2027年,这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正是冷门领域创造的真实价值。   这个湖南伢子的科研之路,也悄悄改变着科研评价的逻辑。过去学术界常常围着论文影响因子转,但王殳凹团队用行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科研的真正价值。   他们有个“铁规矩”:每年至少花三个月去核电厂、处理厂蹲点。2023年在甘肃调研时,他们发现厂里的吸附材料寿命短、成本高,回来就反复试验改进,最终把材料寿命从3个月延长到1年,每年为企业节省2000万。   用王殳凹的话说:“发《Nature》能让同行知道你厉害,但让厂长说‘好用’,才是真本事。”   而王殳凹团队获得“苏州魅力科技团队”称号,主持的技术平台成为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正是源于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竟国家需要的是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真才实学,而不是纸上谈兵的论文。   但质疑之声也有,特别是他33岁拿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时,就有人质疑他太年轻扛不起项目,他只用成果回应:五年主持六个国家级项目,带出五个博士,三十多篇顶刊论文。   现在39岁的他,办公室里还摆着印着“2018年杰青”字样的旧保温杯,唯一的“奢侈品”是学生送的用了八年的手表。   如今甘肃北山的地下实验室里,王殳凹团队研发的技术正在560米深的花岗岩中接受考验;苏州大学的实验室里,新的核素分离材料还在不断优化。   这位39岁的院士候选人没有时间关注外界的热议,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实验数据和技术落地的细节。   在这个被称为“与死神共舞”的领域里,王殳凹用12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科研顶流,从来不是追着热点跑,而是在冷门赛道上默默深耕,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赢得尊重。   当同龄人还在为“35岁危机”焦虑时,他早已用实力证明,有价值的人生从没有年龄限制,有意义的科研永远值得坚守。 参考资料:新华日报 最年轻院士候选人苏州大学王殳凹,39 岁!

0 阅读:1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