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宪兵队长在茶馆喝茶,这时,一个穿着白色旗袍的军统女特工,故意和他撞了一下,并趁机掏枪,对着他的心脏打了一枪! 她叫郑苹如,一个本该在上海滩的舞池里旋转青春,却选择在刀尖上跳舞的奇女子。 聊起军统女特工,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可能是那种从小接受严酷训练,冷若冰霜的杀手形象。但郑苹如,完全是另一个路子。 她父亲郑钺,是同盟会的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后来还当过复旦大学的教授。她母亲,木村花子,是一位出身日本名门的大家闺秀。中日混血的出身,给了郑苹如一口流利的日语和出众的相貌。 可以这么说,她就是那个年代上海滩的“顶流名媛”。她家境优渥,受过高等教育,是上海《良友》画报的封面女郎。要知道,那时候的《良友》画报,就跟咱们今天的《时尚芭莎》封面差不多一个级别,能上去的都是当时最耀眼的女性。 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白富美”,怎么就走上了特工这条路呢? 两个字:家国。 她父亲常对她说:“和平是暂时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必将胜利,但牺牲是巨大的。”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教育,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1937年,上海沦陷,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市和嚣张的侵略者,这颗种子发芽了。她利用自己名媛的身份和流利的日语,开始为军统搜集情报。 朋友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放弃安逸的生活,放弃光明的未来,每天游走在汉奸和日本人之间,说的每一句话,见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这不是电影,这是她20岁出头的日常。 现在我们来说说那个被刺杀的“倒霉蛋”。标题里说是“日本宪兵队长”,这其实是为了吸引眼球的说法。郑苹如的真正目标,远比一个宪兵队长重要,也更可恨。他叫丁默邨。 这名字,现在听着可能有点陌生。但在80多年前的上海,丁默邨三个字,能让小孩子晚上都吓得不敢哭。他早年加入过我党,后来叛变,成了国民党中统的特务,再后来,他彻底丢掉底线,投靠了日本人,当上了汪伪政府特工总部的主任。 这个人,心狠手辣,欠下的血债罄竹难书。多少抗日志士,都死在了他的手上。所以,军统的头号人物戴笠,亲自下令,必须除掉这个大汉奸。 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郑苹如的肩上。因为丁默邨有个致命的弱点:好色。而郑苹如,恰好是丁默邨曾经的老师,两人有师生之谊。利用这层关系接近他,是最好不过的方案。 就这样,一场精心策划的“美人计”开始了。 1940年的一天,郑苹如提出让丁默邨陪她去买一件皮大衣。丁默邨色心大起,答应了。车子开到了静安寺路上的一家“西伯利亚皮货店”。 这就是最关键的时刻。按照计划,郑苹如会把丁默邨骗进店里,埋伏在周围的军统特工就会立刻开枪。 但意外发生了。丁默邨毕竟是老牌特务,警惕性极高。他坐在车里没动,让郑苹如自己下车去挑。郑苹如一看这情况,心里急了。她挽着丁默邨的胳膊,撒娇说:“你自己来帮我挑嘛,你的眼光好。” 丁默邨被她磨得没办法,只好下了车。但就在他一只脚踏进店门的瞬间,职业的警觉让他感到了不对劲。他看到橱窗玻璃上,反射出外面有两个形迹可疑的人正在向他靠近。 说时迟那时快,丁默邨猛地推开郑苹如,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钞票,往空中一撒,大喊一声“你们要钱,都给你们!”,然后转身就往自己的防弹轿车里冲。 埋伏的特工一看暴露了,对着心脏的位置立刻开枪。但丁默邨已经钻进了车里,子弹打在防弹玻璃上,没能伤到他。司机一脚油门,车子瞬间就消失在了街角。 刺杀,失败了。 刺杀失败后,郑苹如的身份暴露了。她被捕了。 在狱中,汪伪政府的人对她威逼利诱。他们说,只要你发个声明,说你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跟丁默邨的情感纠纷,跟抗日无关,我们就放了你,还给你自由。 这是个活命的机会。但郑苹如拒绝了。她平静地说:“我既然做了,就没什么好说的。” 1940年2月,在上海西区的荒地,22岁的郑苹如被秘密处决。临刑前,她对行刑的人说:“干净些,不要把我打得血肉模糊。” 一个爱美的姑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乎自己的仪容。这背后,是超越生死的从容,和对自己信仰的坚持。
1939年,日本宪兵队长在茶馆喝茶,这时,一个穿着白色旗袍的军统女特工,故意和他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23 00:06:2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