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

阿智通鉴 2025-08-22 10:25:07

在印度赚钱,不要记吃不记打。据路透社报道,印度的一些大型财团,正在与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寻求合作,主要是希望能够引进我们的制造业技术,通过第三国绕过国家的相关限制,来进行技术转移,以获取印度的市场。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持充分的警惕,因为我们已经吃了不少印度这样的亏了。   早几年,印度市场对中国手机品牌多热情,又是建厂又是补贴,结果呢?前脚vivo、小米刚把生产线铺开,后脚印度就以“违规汇款”为由冻结了几十亿资产。   更绝的是,印度政府逼着中企把股权稀释给本地资本,不然就找各种环保、税务的茬。这种“请君入瓮”的套路,说白了就是把你架在火上烤,等你投入够深了,再一点点啃你的肉。   现在印度换了个玩法,想借第三国当跳板。比如说,他们可能让印尼或者越南的公司出面谈合作,咱们的民企把技术教给这些中间商,转头这些技术就通过合资公司流进印度本土企业。   等印度工厂建起来,人家立马翻脸不认人,用“国家安全”当借口把你踢出局。这种操作,就像钓鱼的饵料裹着鱼钩,看着香甜,咬下去就是个坑。   再往深了想,印度为啥这么执着于技术转移?他们眼红咱们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从家电到汽车,从光伏到5G,咱们的技术迭代速度让印度坐不住了。但印度自己又没耐心搞研发,就想着抄近道。   可技术这东西,一旦交出去,就像泼出去的水,再想收回来比登天还难。当年咱们高铁技术引进时,德国人严防死守专利,就是怕被逆向工程。现在轮到咱们当老师了,可不能犯同样的错。   对咱们的民企来说,跟印度合作不是不行,但得多长几个心眼。首先,技术转让协议里得把知识产权条款写得强硬些,每一项专利的使用范围、期限都得卡死,最好找国际仲裁机构做担保。其次,合作伙伴的背景得摸清楚,别被那些皮包公司忽悠了。印度有些财团表面上是商业实体,背后可能有军方或者政客站台。   另外,得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印度的《外汇管理法》和《国家安全法》就像两把悬在头顶的剑,随时可能掉下来。咱们的企业得提前请当地的律师团队研究透这些法律,在合同里设置“反制条款”,比如如果印度单方面违约,要承担高额赔偿,或者技术授权立即终止。说白了,就是得让印度知道,翻脸是要付出代价的。   还有一点很关键,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印度市场虽然大,但风险也高。咱们的民企可以把技术合作分散到不同国家,比如东南亚和中东,这样就算印度那边出幺蛾子,其他市场还能撑住。同时,要加快自主创新的脚步,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让印度就算拿到点皮毛,也造不出真家伙。   其实,咱们的民企不是没见过世面。这些年在海外摸爬滚打,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但面对印度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主,就得多长个心眼。合作可以谈,但底线不能丢。技术是咱们的命根子,不能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拱手相让。毕竟,当年华为在印度被排挤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咱们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总之,跟印度打交道,得记住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技术转让可以谈,但得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的小动作。市场机会要抓,但不能把家底都搭进去。

1 阅读:3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