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记者获准参观黑灯工厂,被眼前一幕惊得说不出话,感慨中方确实领先!
近期,《华尔街日报》记者在参观中方一家电动汽车“黑灯工厂”时,被眼前的高度自动化生产场景所震撼。这座工厂展现了44项行业先进制造技术,全球最大的5G汽车工厂网络,以及每60秒下线一辆汽车的生产效率。
焊装车间内,800多台柔性机器人组成“无人工军团”,机械臂挥舞的轨迹由数字模型精准规划。焊接精度高达 ±0.05毫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1/14,却在高速作业中保持毫厘不差。这些机器人7×24小时不间断协同作业,每90秒就能诞生一个车身骨架。自动化率高达100%,焊接不良率控制在0.001%以下,相当于每生产10万辆车,才会出现1个不合格焊点。
AI视觉检测系统堪称“火眼金睛”。车身表面0.2毫米宽的瑕疵,都逃不过高清摄像头的捕捉。系统每秒处理2000个检测点,识别精度比人工质检提升10倍。美方记者被眼前这一幕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但这又是真实发生的。
这家工厂的同一生产线可同时兼容4种车型的混线生产,切换车型时仅需8分钟——是传统工厂速度的1/105。这种柔性生产能力让工厂能够像变形金刚般灵活响应市场变化。
《华尔街日报》作为全球商业舆论的晴雨表,其关注向来只投向那些可能改写行业规则的力量。这次终于不情愿的把目光转向了中方的电动车行业。此前美方主流舆论认为,中方的电动车之所以有竞争力,是因为补贴和人工成本很低。但显然,这一次他们看到了科技含量。
该报近五年对亚洲制造业的报道中,仅3%聚焦汽车工厂,且主角多为丰田、现代等有数十年技术积淀的老牌企业。中方智能工厂能突破其选题阈值,核心在于打破了西方对“中方工厂”的固有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