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名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鲜为人知,只留下一张模糊的照片。
在南京市档案馆里,曾经找到过一张黑白的老照片,照片上的孩子们个子瘦小,军装不合身,袖口长得遮住了手,裤脚用绳子扎着才勉强合体。 可他们站得笔直,眼睛里没有一丝怯懦,反而透着坚毅,人们很难想象,这些稚气未脱的少年,最终会以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洪流,他们就是后来被称作“金陵孤儿义勇军”的孩子们。 南京失守后,街头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群,嘉善寺外,老尼姑和年轻女尼收留了六十多个烈士遗孤,这里成了他们临时的家。 教育家陶行知知道后,常常带着粮食来探望,还把他们接去晓庄师范学校读书,这群孩子虽然身世凄苦,却幸运地接受了教育,心里种下了要守护家国的念头。 1937年夏天,战火逼近,寺庙里的孩子们坐不住了,他们亲眼看着父母死在敌人的刀枪下,也看着南京城被炮火吞没,那一年,六十多个孩子在班长钟华带领下,组成了金陵孤儿义勇军。 他们没有军饷,没有正规训练,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拿起武器,对他们来说,只有一条路,就是战斗。 最初的战斗异常惨烈,三个十五岁的女孩跟随部队去了上海支援淞沪会战,她们在紫金山的阵地上坚持到最后,全部牺牲,还有几个孩子在南京保卫战中担任救护,拼命抬伤员,也没能活着回来。 幸存下来的孩子,在废墟里迅速长大,最大的不过十八岁,最小的才十三岁,步枪竖起来比人还高,只能抱着射击。 他们饿了挖野菜混在稀粥里充饥,冷了裹着破棉衣挤在一起,受伤时没有药,就把灰撒在伤口上硬挺。 日军占领南京后,幸存的孩子们开始在城里暗中行动,他们装作擦鞋匠、卖小吃的模样,在街头巷尾收集敌人的军列时刻和仓库位置,把情报传递出去。 1938年春天,钟华带人混进日军仓库,缴获了步枪、机枪和手榴弹,从那一刻起,他们从潜伏者变成了真正的战士。 有了武器,他们的行动越来越频繁,在沪宁铁路的栖霞段,他们炸毁铁轨,让日军的军列翻下路基。 在城里人来人往的街市,他们伺机击毙敌人,在浦口,他们放火烧掉了数百吨粮食,短短两年零三个月里,他们发动了三十多次战斗,杀伤二百多名日伪军。 他们的方式并不光鲜,常常是以命换命,一次为了掩护百姓撤退,十几个孩子把敌人引进山谷,用身体去拖延时间。 等百姓安全了,山谷里的枪声也渐渐停下,最后只剩下三个孩子活着,他们拉响手榴弹,与扑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敌人被他们折腾得寝食难安,多次出动搜捕都没有结果,直到有细作混进队伍,才让他们的秘密据点暴露,1939年10月,五百多名日伪军把南京小红山围得水泄不通。 义勇军拼死抵抗,打退了几次冲锋,可人越来越少,子弹也几乎耗尽,最后他们退守到一个山洞,身边只剩下炸药包,当敌人逼近洞口,钟华明白已经无路可退,他点燃炸药,与战友们一起埋葬在爆炸声中。 这群孩子的生命,停在了十六岁,他们牺牲时,最小的只有十三岁,最大的十八岁,整整两年多,他们没有依附过任何党派,也没有正式番号,只凭着一颗赤子之心,和敌人血战到底。 他们的故事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被广泛流传,因为没有编制,他们的名字没能出现在军史里,留下的唯一凭证就是那张模糊的老照片,照片上的面孔已经看不清了,可那份倔强和坚定,依旧能透过时光被人感受到。 今天,当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时,很难想象当年的同龄人是如何背起步枪,和敌人拼杀在一起,金陵孤儿义勇军证明了抗战不仅仅是正规军的事,更是全民的抗争。 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国的重量,他们不该只活在一张老照片里,而应该被一代又一代人记住。 这群孩子早已倒在硝烟里,可他们用短暂的一生,撑起了民族危难时刻的尊严,只要有人提起,他们就不会真正消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凤凰网历史——金陵孤儿义勇军
如影随行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