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其实里边大有玄机。 杜被派往淮海之前,蒋召见他,明示:此战,乃生死存亡之战。师生前途,也在此一战。杜临危受命,真是义无反顾。等到被围困之后,1948年12月19日起,连续10天风雪交加,大军饿肚子,吃起了马肉、草根和树皮。 说起杜聿明,那可是老蒋的铁杆心腹,黄埔一期毕业,根正苗红。从东征北伐到抗日战争,哪场硬仗没他的份?特别是血战昆仑关,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所以,淮海战役这锅决定生死存亡的“夹生饭”,老蒋把总指挥的担子交给了他。 出发前,老蒋在南京召见杜聿明,话说得那叫一个恳切:“光亭,此战,乃党国生死存亡之战。我们师生的前途,也在此一战了。”这话一说,杜聿明是热血沸腾,当场立下军令状,真是义无反顾。 可到了前线,他才发现,这仗压根不是他想的那么回事。最大的问题,不出在对手身上,而出在自家老板身上。前线一个军的调动,蒋介石都要在南京用电话遥控指挥。 最要命的一次,是杜聿明看势头不对,准备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放弃徐州,赶紧往南撤,先保住有生力量再说。为了防止老蒋干预他这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决定,他干脆下令把电台都给关了。 老蒋联系不上他,直接派了侦察机,把一封亲笔信扔到了他的指挥部。信上措辞严厉,让他立刻停止南撤,转向去救被围的黄维兵团。 这一下,把杜聿明的全盘计划都打乱了。黄百韬兵团刚被吃掉,现在又要拿自己的主力去给黄维解围,这不是一个一个送人头吗?可那是“校长”的手令,忠诚思想刻在骨子里的杜聿明,咬着牙也得执行。结果,黄金的撤退时间就这么错过了,他手下那三十万大军,一头扎进了华野早就张开的口袋里。 从1948年12月19号开始,连着下了十天的大雪,气温骤降。士兵们穿着单薄的冬衣,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大军饿肚子,最后只能杀战马,啃树皮,嚼草根。那场面,说是人间地狱都不过分。 就在这最绝望的时候,蒋介石的电报来了,说听闻你身体不好,已经派飞机去接你回南京治病。紧接着,一架小型联络机就真的降落在了包围圈里一块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上。 手下的邱清泉、李弥都来劝他:“杜长官,大势已去,咱别在这儿等死了!您先走,以后也好照顾我们的家人。” 可杜聿明看着一张张冻得发紫、充满绝望的脸,他只是摇了摇头,对邱清泉他们说:“临难勿苟免。我要是走了,你们怎么办?我不能丢下这几十万弟兄自己逃命,更没脸一个人回南京。要死,就死在一起吧。” 作为一个传统军人,抛弃部下独自逃生,是他过不去的心里那道坎。他内心充满了对蒋介石的失望,也充满了对自己无力回天的痛苦,干脆,就用“殉国”来给自己一个了断。 但,这只是第一层原因。 不久前结束的辽沈战役,当时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也是被围得水泄不通。老蒋同样是以“开会”和“治病”的名义,派飞机把他“抢救”回了南京。结果呢?飞机一落地,卫立煌直接被软禁,成了替罪羊,为整个东北的惨败背了黑锅。 杜聿明是谁?他可不是个愣头青。卫立煌的前车之鉴,他能不知道?老蒋的电报里,“身体抱恙”、“就医治疗”这几个字,跟当初给卫立煌的说法一模一样。杜聿明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他太了解自己的校长了。仗打赢了,功劳是领袖的;仗打输了,责任必须是下属的。这次淮海战役,国民党赌上了最后的家底,结果输得这么惨。老蒋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这个责任,平息内部的怒火,也给美国人一个交代。这个人是谁?他杜聿明,作为前线总指挥,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吗? 所以,那架飞机,在杜聿明看来,根本不是什么诺亚方舟。它更像一辆囚车,机票的终点站,不是南京温暖的病床,而是冰冷的审判庭。与其回去受辱,当个替罪羊,还不如留在这里,和几十万弟兄们一起,至少还能保全一个军人的体面。 这才是藏在“义气”背后的“玄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忠诚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计算和人性博弈。 杜聿明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关于信任的悲剧。领导不信任下属的能力,下属也无法相信领导的承诺。这种上下离心的团队,怎么可能打胜仗? 杜聿明关掉电台,就是想屏蔽掉那些“噪声”,按专业的方式打一仗。可蒋介石的“空投手令”,就像是现在老板半夜三点发在工作群里的“英明指示”,让你所有的专业判断都得靠边站。 最终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解放军发起总攻,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自己化装成小兵想溜,还是被俘虏了。 有意思的是,这位曾经想以死殉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新中国接受改造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作为战犯被特赦,后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的文史专员,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写了出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1981年,他在北京病逝,也算得到了一个善终。
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
趣史小研究
2025-08-20 15:58:09
0
阅读: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