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俄对伊朗不再搭理,哈梅内伊终于坐不住了,频繁四处上蹿下跳,想重新搞好关系,再从中俄那里捞点好处。可惜,中俄早就对伊朗失去了信任和耐心,而这一切,完全是伊朗自己作的后果。 今年哈梅内伊的特使带着一叠合作方案抵达莫斯科时,克里姆林宫的接待室里,那份20年战略伙伴协议还摆在角落,签字页的墨迹早已干透。 特使反复强调“伊朗愿深化军事合作”,俄方却只安排了次官级别的会谈,话题始终绕着“地区稳定”打转。 没人提苏-35战机的事,就像忘了去年伊朗在谈判桌上突然要求捆绑铀浓缩技术的插曲。当时俄方代表摔门而去时说的“合作不是敲竹杠”,如今成了心照不宣的距离。 时间拨回2024年春天,恰巴哈尔港的吊机停在半空,中国交建的工程师正对着第五版修改图纸叹气。 这个被伊朗称为“波斯湾深圳”的项目,五年里换了四任负责人,规划从深水港改成自贸区,又临时加建炼油厂,每次变更都让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当伊朗方面要求中方额外承担30%的成本时,项目经理在电话里直言:“我们不是提款机。” 最终,中方撤资23亿,留下空荡荡的码头,成了中伊合作史上一道刺目的疤痕。 核问题的反复像根磨断信任的砂纸。2023年夏天,伊朗刚跟中俄敲定“分步推进核谈判”的框架,转头就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合作。 北京谈判室里,中方调解员桌上的咖啡凉了又热,美方代表嘲讽“你们的盟友不靠谱”,这话像针一样扎在心里。 更让人生气的是石油结算的出尔反尔:伊朗先是承诺用人民币结算,吸引中方加大投资,三个月后却突然改口要欧元,理由是“欧元汇率更稳定”,把商业合作当成了菜市场讨价还价。 叙利亚局势最紧张时,阿萨德政权多次请求伊朗出兵支援,哈梅内伊却按兵不动。 当时俄军顾问已经抵达大马士革,中方也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可伊朗的什叶派武装迟迟未到,最终导致反对派攻占关键城镇。 事后伊朗外交官在安理会辩解“需优先处理国内事务”,却忘了自己曾高调宣称“什叶派阵营荣辱与共”。这种临阵退缩,让中俄看清了其战略承诺的重量,轻得像张随时可撕的纸。 2025年6月的以伊冲突成了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真主党和哈马斯在加沙浴血奋战,伊朗却在联合国安理会投了弃权票,连象征性的谴责都不愿发声。 以色列空袭德黑兰郊区的核设施时,伊朗革命卫队的反击竟偏离目标,暴露出情报系统早已被渗透。 中俄接到求援电话时,都只是表示“呼吁停火”,再没提任何实质支持,谁也不想为一个关键时刻掉链子的伙伴背书。 经济账更算得明明白白。中方对沙特和阿联酋的投资增幅分别达到214%和179%,这些资金原本有一部分是为伊朗预留的。 上合组织能源项目招标会上,伊朗的提案连初审都没过,取而代之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方案——后者虽然资源储量不及伊朗,却能严格遵守合同约定。 俄罗斯也把能源合作重心转向土耳其,输油管道绕过伊朗境内,显然是不想再冒“断供”的风险。 国内的烂摊子让哈梅内伊的外交斡旋更显苍白。里亚尔一周暴跌12%,超市里的面包价格翻倍,断水断电的抗议队伍从德黑兰蔓延到伊斯法罕。 美军在印度洋部署的B-2轰炸机,让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威胁”成了笑话,伊朗军舰连近海巡逻都小心翼翼。 最要命的是“赞格祖尔走廊”计划,这条由美国主导的通道一旦建成,伊朗与俄罗斯的陆路联系将被切断,国内2000万阿塞拜疆族的离心倾向也在加剧。 哈梅内伊最近一次给中方领导人写信,用了三页纸强调“传统友谊”,却对过去的失信只字不提。 回信里,中方客气地表示“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推进合作”,翻译过来就是:想重新开始,可以,但先把欠的账算清,把丢的信用捡起来。 俄罗斯的态度更直接,在联合声明里删掉了“战略协作”的表述,只保留“正常国家关系”,这等于给双方的关系降了级。 信任这东西,建立难,摧毁易。伊朗一次次把中俄的善意当筹码,把合作当儿戏,如今再想挽回,光靠“上蹿下跳”的外交表演远远不够。 中俄不是不再需要伙伴,只是不再需要言而无信的伙伴;不是不愿提供支持,只是不愿为出尔反尔的行为买单。 哈梅内伊或许到现在才明白,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比的不是谁的嗓门大,而是谁的承诺算数——这堂课,伊朗学得太晚,代价也太沉重。 参考资料:伊朗寻求强化与中俄关系应对地缘压力——环球时报
彻底决裂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军事顾问萨法维上将表示,我们与以色列在6月
【7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