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周恩来1898年生在江苏淮安一个破落书香门第,早年家境一般,1908年随家人去天津,寄住亲戚家。他上小学时就显露出独立性子,学习刻苦。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那学校规矩严,他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上课专心记笔记,尤其对历史感兴趣。1917年中学毕业,去日本留学,补习日语,住廉价公寓,边学边读进步书籍。 1919年回国,赶上五四运动,在天津参与学生活动,分发传单,组织集会。之后进南开大学,继续钻研马克思主义。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工厂干活,接触工人运动,加入共产党欧洲支部。1924年回国,当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负责学员教育。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转入地下,在上海搞组织工作。这些经历让他从学生变成革命骨干,逐步积累经验。 尼克松的话点出革命火种的脆弱性,毛泽东负责点燃,周恩来则确保不灭。1928年党的六大后,国民党围剿升级,上海白色恐怖严重,周恩来接手中央组织和保卫任务。他设立秘密联络点,处理情报,转移同志。1931年顾顺章叛变,他迅速组织撤离,避免更大损失。国民党搜捕时,他乔装打扮,变换身份,继续工作。这些行动直接保住中央机关。1934年红军长征前,他在瑞金安排后勤,准备物资。 1935年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进入领导核心,调整战略方向。长征中,他参与指挥,维持部队纪律。1936年西安事变,他去谈判,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张学良后来认可他的作风。抗日时期在重庆,他联络各界人士,推动合作。解放战争中,他统筹后方,支持前线。这些环节,如果处理不当,革命就可能中断,尼克松的比喻就源于此。 周恩来在革命中的作用,像守护者,避免火势失控。长征过雪山草地,他协助规划路线,分担指挥任务,确保部队不散。西安事变谈判,他代表党提出条件,最终达成协议,避免内战扩大。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驻重庆办事处,面对国民党压力,坚持联络民主人士,扩大统一战线。1945年重庆谈判,他陪同毛泽东,处理细节。解放战争后期,在西柏坡,他管理经济和后勤,支持三大战役。1949年建国前,他筹备新政协,起草文件。这些步骤环环相扣,如果哪一环断裂,革命进程就停滞。尼克松从外交角度看,认可周恩来的协调能力,避免革命成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当总理,负责行政事务。他推动土地改革,稳定社会秩序。1954年日内瓦会议,他领团出席,争取中立国支持,解决朝鲜和印支问题。1950年代,他参与制定五年计划,发展工业。1960年代初,经济调整时,他强调实事求是,恢复生产。1972年尼克松访华,他主持接待,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些工作延续革命成果,改善国际环境。周恩来健康问题从1972年开始显现,但他坚持工作,直到1976年1月8日逝世,享年78岁。中国随后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