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粉岭的一座别墅前,围满了港英政府的警察。很快,主人林彦章被押出来,还在喊:“我是你们总司令菲士廷的朋友,第113团在缅甸救过他。”当即,就有人指认:“我们113团团长不姓林,姓刘,现在正在卖煤球。” 上世纪50年代末,曾在缅甸仁安羌获救的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已经升任了港英政府的三军司令。不久后,突然一个名叫林彦章的人主动找上门来,言之凿凿地讲: “当年,在缅甸仁安羌,你们陷入日寇第33师团的包围。我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率领我们第113团赶到平墙河北岸,立即对数倍于己的日寇发起攻击。趁夜冲过平墙河,与日寇大部队激战一天,终于攻克了501高地,部队杀向敦贡村,撕开了包围圈上的一个口子,你们7000多人才冲出重围。” 菲士廷一听,与当年获救的情况一模一样,问:“你就是第113团团长,我的救命恩人?”林彦章点了点头,又做势离去,立即被菲士廷挽留下来,表示要报恩。因为搭上了菲士廷的关系,从此林彦章混迹上流社会,开始做各种生意,成了当时的大名人。 然而纸包不住火,很快一个名叫杨振汉的抗战老兵(原第113团1营营长)站了出来,向菲士廷举报:“我们第113团团长不是林彦章,名叫刘放吾,林彦章是个彻头彻底的冒充者。”1963年8月,接到举报后,菲士廷立即派遣警察,包围了林彦章所住的豪华别墅。 当林彦章被抓出来时,还在喊:“快把我放了,我是你们总司令菲士廷的好朋友,我们第113团在缅甸舍命救过他。”然而这时,杨营长站了出来,厉声质问:“我就是第113团1营营长,我怎么不认识你?我们团长名叫刘放吾,如今正靠卖煤球为生。” 原来1948年冬,刘放吾被调到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担任了教务职务。5年后,他被迫退役,微薄的退役金难以维持全家生计。于是,他又开过文具店,只是生意惨淡。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他就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屏东、凤山,沿街叫卖煤球。 在他的家中,摆放着“一张泛黄的1946年颁发的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证书”,成了唯一能够证明他身份的东西,只有老部下还知道他的身份。真正的抗日名将靠着卖煤球为生,冒充者却享尽荣华富贵,真是可悲可叹。
我只是奉命行事
【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