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确实看出太子刘奭要坏事。有次刘奭看老爹重用酷吏,忍不住说:“陛下太严厉了,该多用儒生。”汉宣帝当场脸就黑了,甩下句“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公元前53年,长安未央宫宣室殿内,年轻的太子刘奭,面对父亲汉宣帝刘询,鼓起勇气进言。 “如今的朝廷刑罚过于严苛,应该重用儒生,推行仁政。” 话音未落,汉宣帝的脸色骤变,他死死盯着太子。 “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为啥这亲爹会觉得自己儿子刘奭要坏事,这就得看看他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汉宣帝刘询在襁褓之中就遭受巫蛊之祸牵连。 那时候遭人陷害,被迫流落民间,饱尝市井疾苦,总是吃上顿没下顿。 这段独特的经历,使他深谙底层百姓的艰辛与地方豪强的跋扈。 登基之初,霍光把持朝政,权势熏天。 甚至自己的妻子霍显也是胆大包天,竟敢毒杀宣帝挚爱的发妻许平君皇后。 宣帝隐忍不发,暗中积蓄力量,直至霍光病逝,才迅速铲除霍氏一族,满门抄斩,彻底夺回权柄。 光是这件事,就能看得出汉宣帝是个能干大事的人。 至此他深知,在这虎狼环伺的朝堂与豪强林立的天下,仁慈若无铁腕为后盾,无异于羔羊献祭。 因此,他治国奉行“霸王道杂之”的务实方略, 对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展现儒家仁政。 对内则重用赵广汉、严延年等执法严明的“酷吏”,以法家手段整饬吏治,稳固中央集权。 这种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策略,确实有效,在他称帝时期维系了昭宣中兴的繁荣局面。 在汉宣帝心中,儒家的仁义道德收揽民心,彰显正统,而法家的严刑峻法则是帝国的筋骨。 这二者缺一不可! 而他的太子刘奭,作为许平君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自幼生长于深宫,备受呵护。 他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不知道民间疾苦,更没有经历过他爹承受的宫廷血雨。 他师从儒生,深受儒家“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思想的熏陶。 自打他成为太子,心中一直崇尚宽仁,厌恶严刑。 当他亲眼目睹亲爹重用“酷吏”,执法森严,他内心充满不解与不安,认为这样过于残酷。 而甘露元年的那次进谏,正是他主张以儒生取代酷吏,以德教感化取代法律制裁,幻想仅凭仁政便能垂拱而治的具体化。 然而,在深谙世事险恶的汉宣帝看来,太子这番言论无异于痴人说梦。 宣帝深知,彼时的西汉,早就已经不是之前他还能只手遮天的那个帝国了。 如今地方豪强势力盘根错节,犹如国中之国。 若失去法家钳制,仅靠儒生的道德说教,根本无法遏制豪强的贪婪与地方势力的坐大。 而太子刘奭只看到了严刑的残酷,却未能洞察背后的深层作用。 他只有“圣母心”,却缺乏支撑这份仁慈的权谋智慧与霹雳手段。 汉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必太子也”的斥责,正是基于对帝国深层矛盾与太子性格能力缺陷的深刻忧惧。 尽管对太子极度失望,甚至动过易储的念头,汉宣帝最终未能痛下决心。 刘奭是许平君留下的唯一血脉,废黜太子,无异于对亡妻的二次伤害。 加之刘奭虽迂阔,却无大恶,行为中规中矩,寻不到足以服众的废立理由。 在江山社稷与私人情感的艰难权衡中,汉宣帝选择了妥协。 然而,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这一丝侥幸。 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 他刚一登基,便迫不及待地推行“纯儒政治”。 汉宣帝留下的干练能臣如萧望之、周堪等,虽为儒生却通晓实务、主张“霸王道杂之”的重臣,或被疏远,或被罢黜。 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只会空谈仁义道德、不通世务的“腐儒”。 朝廷失去了制衡豪强的铁腕,严刑峻法被束之高阁。 地方豪强闻风而动,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鱼肉乡里,致使大量自耕农破产流亡,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与此同时,汉元帝的软弱在权力场中暴露无遗。 他宠信宦官石显,对其言听计从。 石显利用皇帝的信任,构陷忠良,竟将帝师、一代名儒萧望之逼死。 面对如此滔天恶行,汉元帝仅仅对石显进行了不痛不痒的“训斥”,毫无惩戒。 这种纵容无异于鼓励,宦官势力从此恶性膨胀,与外戚交织,彻底搅乱了朝纲。 汉元帝未能压制外戚,皇后王政君所在的王氏家族趁机崛起,把持朝政,为日后王莽篡汉埋下祸根。 汉宣帝当年的预言,在汉元帝一朝得到了残酷而精准的应验。 刘奭的“纯儒仁政”理想,在现实政治的泥沼中迅速破产,演变为豪强横行、宦官弄权、外戚坐大的混乱局面。 西汉王朝自汉元帝始,国势急转直下,再无复昭宣中兴之盛况,最终在王莽的篡夺下走向终结。 主要信源:(搜狐网——汉宣帝明知刘奭会乱汉家制度,又为何立其为太子,不仅是因为爱情)
汉宣帝确实看出太子刘奭要坏事。有次刘奭看老爹重用酷吏,忍不住说:“陛下太严厉了,
炎左吖吖
2025-08-20 11:39: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