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师长刘炳彦去北京饭店吃饭,突然看到一个服务员举止异常,还有些眼熟,他想了想,说:“这人是特务,抓起来!” 1949年秋,北京的街头早已换上了节日的气息,红旗迎风而立,百姓脸上的笑容里透着期待,那是一场伟大历史即将揭幕的时刻,一切都在紧张却有条不紊地筹备之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悄无声息的较量,在北京饭店的大堂中悄然展开。 刘炳彦穿着熨帖的军装走进了北京饭店,这座在北平城里地位特殊的建筑,聚集了无数重要人员和敏感信息,警卫森严,出入检查极为严格,他此行是为与唐永健会面,商讨即将召开的会议相关安保工作,可刚踏入大堂的时候,刘炳彦的目光就不自觉地落在了前台附近的一名服务员身上。 那个擦着玻璃杯的中年男子,身形不高,动作熟练,却总有些不自然,每隔一会儿,那人便会抬头扫视四周,眼神并不专注于手上的工作,而是频频对着穿军装的人多停留一秒,刘炳彦并没有立刻表现出任何异常,只是轻轻转动视线,装作巡视四周,在军旅生涯中养成的敏锐观察力,让他对这些细节格外敏感。 第一次察觉异样后,刘炳彦并未贸然行动,他找了个理由离开会谈区域,换了个角度再次靠近那名服务员,这一次,他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那人左腿略显不灵便,走动时微微拖地,像是旧伤未愈,这个动作,让刘炳彦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那个身形、那条腿、那种眼神,他在冀中战场上曾经见过。 那段经历从未在他心里淡去,当年,在敌后据点清剿特务的过程中,曾与一个名叫马学刚的叛徒有过交集,那人原是八路军中的干部,后来叛变投敌,带着日军扫荡根据地,给部队造成了极大损失,尤其那条瘸腿,正是当年在枪战中受伤留下的痕迹,这并不是普通的伤势,拖着的幅度和走路的节奏,刘炳彦记得一清二楚。 他没有立刻表露情绪,而是第三次绕行至大堂另一侧,再次进行了观察,这一次,刘炳彦已经可以确认,那名服务员就是马学刚,他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这个人曾是敌人情报系统的重要一环,多次参与破坏八路军的部署,若不是亲眼所见,他也难以相信这样一个人在解放后的北京饭店中,竟然活跃在最敏感的位置。 确认身份之后,刘炳彦迅速启动了内部联络机制,他清楚,这种情况下不能有丝毫耽搁,马学刚若真是潜伏至此,那他的任务绝非普通,这段时间,北京饭店不仅接待着各地代表团,还承载着重要的会议行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为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行动被安排得极其隐秘,外围的便衣人员悄然就位,饭店内一切如常,没有高声呼喊,没有引发骚乱,马学刚被带离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普通的人员调动,但对熟知内情的人来说,那是一场刀尖上的博弈。 审查开始后,马学刚最初极力否认自己曾涉足情报系统,自称是饭店正式聘用的后厨调配员,不过在经过详细交叉核查后,身份终于确认无误,从储藏室中搜出的微型照相工具,从洗衣房夹板中发现的密码本,以及他无法自圆其说的过往履历,所有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他是马学刚,是那个曾多次背叛革命、为敌势力服务的危险分子。 这一发现的震动远比现场更大,刘炳彦随即将情况逐级上报,情报部门迅速接手展开追查,这并不是简单地揪出一名潜伏者,而是一次触发连锁反应的关键节点,马学刚的落网,像敲响了一面警钟,让整个安保系统立刻进入最高警戒状态。 北京饭店成为首批清查的重点区域,所有工作人员被逐一审查,凡有背景不清或曾在旧政权中任职者,一律停职接受调查,而在北京的其他核心区域,类似行动也随之展开,公安系统在此后的一周内,连根拔起多个潜伏小组,其中不少都与马学刚曾有间接联系。 这场行动的意义不仅在于抓住一个人,更在于防止一整个潜伏网的启动,若不是刘炳彦在那一刻多看了一眼,或许某些破坏计划就会在关键时刻悄然实施,尤其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当30万人齐聚等待新中国的宣告时,任何一个小小的炸弹、一次投毒、一段情报泄露,都可能引发无法控制的后果。 马学刚的供述中,曾提及自己是被高价收买换进饭店的,原本的服务员被调离后,他趁乱顶替身份,利用自己对旧北平的熟悉,悄然融入其中,他的任务是刺探进出高层的行踪,必要时配合其他潜伏者实施破坏,所幸一切都在他完成前被及时中止。 刘炳彦并未在事后张扬此事,他只是如往常一样,完成了属于自己的职责,开国大典当天,他站在天安门城楼一侧的警戒位置上,看着红旗冉冉升起,他知道,在这庄严的一刻,有太多无名的努力和暗处的守护,才换来了面前的平静与安宁。
1949年11月,解放军司令员杨勇刚回到房中,马上就被人用枪抵在了后脑勺上,再一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