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终于说出实话,美国惧怕的不是歼20战力,真正让美军绝望的是,中国造歼20像流水线一样。
用美国的话说,“当中国工人在脉动生产线上给歼- 20安装WS-10C发动机时,美国工程师还在为F-35的发动机漏油问题焦头烂额。” 这种反差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工业体系爆发的结果。
2011年歼- 20 首飞时,美国专家还在嘲笑“中国五代机至少落后20 年”,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成飞的工程师们早在2018年就悄悄把脉动生产线搬进了厂房。这种源自汽车制造的先进生产模式,让歼- 20的组装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浙大团队研发的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能把铆钉齐平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比美国同类设备精度还高30%。更绝的是,中国工程师把3D打印技术用在了机身框架制造上,原本需要3个月加工的钛合金部件,现在72小时就能搞定。
产能爆发的直接后果是数量碾压,2022年珠海航展期间,美国通过机身编号推算,歼- 20的累计产量已经达到208架,超过了美国F-22的187架。
到 2025 年,成飞的四条脉动生产线已经能实现年产120架的恐怖速度,平均每3天就有一架新战机下线。相比之下,洛马公司的 F-35 虽然全球年产 150 架,但其中近一半要分给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友,真正能部署到印太地区的还不到50 架。更尴尬的是,F-35的生产线还被发动机问题拖累,普惠公司的 F135发动机每隔3个月就要全面检修,导致2024年有20%的 F-35因“心脏病”停飞。
这种生产能力带来的战略优势,让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陷入两难。2021年美国参议院听证会曾披露,到2025年中国前线部署的五代机数量将超过美国。为了应对,美军不得不把原本部署在欧洲的F-35 紧急调往关岛,但这些战机刚落地就发现,在南海岛礁部署的歼 - 20 已经形成了包围圈。
而且,中国的产能还在持续爬坡,成飞的新厂房正在安装第五、第六条生产线,预计2030年歼- 20总数量将突破500架,相当于美国F-22和F-35在亚太部署总和的2倍。
最让美国绝望的是,这种生产优势背后是完整的工业生态。从四川的钛合金冶炼厂到江苏的雷达研究所,中国建立了覆盖五代机研发、生产、维护的全产业链。相比之下,F-35的供应链分散在全球 17 个国家,俄乌冲突导致的欧洲供应链中断,让洛马公司的生产进度延误了 6 个月。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压制中国,却反而逼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WS-10C 发动机的量产,彻底解决了歼- 20 的“心脏病”问题,而美国至今还在为F-35的发动机升级方案争吵不休。
当美国智库还在争论“歼 - 20 能否对抗F-22” 时,中国航空工业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在现代战争中,数量优势往往比单一性能指标更重要。就像二战时期美国用“自由轮”生产线碾碎了纳粹潜艇,今天中国的脉动生产线正在重塑亚太空中力量的平衡。
这种能力的本质,是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工业门类国家的底气,当美国工程师还在为一颗铆钉的公差扯皮时,中国工人已经在生产线上装好了下一架歼- 20的导弹挂架。这种差距,才是让美军真正绝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