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成都刑场。曾官至安汉将军的李邈,在兵士押解下走向终点。 蜀汉皇帝刘禅的诏令冰冷而决绝:处死,罪名是诽谤重臣,扰乱朝纲。这一切,都源于数日前他向刘禅呈递的那份惊世奏章。 就在丞相诸葛亮于五丈原病逝的消息传回不久,举国哀痛。后主刘禅悲痛难抑,亲自为诸葛亮服丧三日,并诏令全国军民一同悼念。此时,李邈却上书刘禅。 他在奏章中激烈地指责诸葛亮生前“独揽大权,威势凌驾于君主之上”,将其比作西汉时期意图篡位的吕禄、霍禹一流人物。他声称诸葛亮之死是咎由自取,刘禅不该为他服丧,更不应举国哀悼。 李邈对诸葛亮的怨恨,并非一朝一夕。数年前,诸葛亮挥师北伐。 当爱将马谡因失守街亭被军法论处时,李邈曾在军前公然劝阻。他援引秦穆公赦免败军之将孟明视、楚成王错杀大将成得臣导致国力衰落的典故,直言北伐用人之际不该擅杀大将。 其言辞直白尖锐,不留情面。尽管诸葛亮一贯宽厚,也难掩愠怒,严厉斥责了李邈,随后将他调离前线核心,遣回成都闲置。 自那以后,李邈的仕途便停滞不前,他内心的不满与日俱增。 这份怨怼,更衬出诸葛亮早先对他的恩遇。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权。他并未因李邈过去的言行而疏远,反而认为其敢于直言,多次予以提拔。 李邈历任犍为太守、丞相府参军,直至获得安汉将军的显赫职位,在蜀汉官场中地位颇高。 诸葛亮的重用,源于更早的一次救命之恩。当年刘备刚刚攻取益州,在庆功宴上,身为原刘璋旧部的李邈,竟当众斥责刘备“夺取同宗基业,非仁者所为”。 刘备大怒,反问他为何不誓死追随刘璋?李邈回答:“只是力量不足罢了。”这近乎无赖的辩解令刘备杀心顿起。 关键时刻,诸葛亮挺身而出,力劝刘备:益州新定,人心未附,杀直言者不利稳定;况且李邈本性如此,其言虽逆耳,未必无价值。他甚至屈膝为李邈求情。 最终,刘备饶了李邈性命,但对其始终不予重用。 因此,当李邈在诸葛亮身后递上那封充满攻讦的奏章时,刘禅的反应是雷霆震怒。 他深知李邈此举的严重性。诸葛亮不仅是先帝刘备托付江山的重臣,更是蜀汉政权合法性与精神凝聚的象征。否定诸葛亮,等于质疑刘备托孤的正当性,动摇刘禅自身统治的根基。 李邈的言论若被纵容,将严重损害国家团结与士气。一贯较少诛戮大臣的刘禅,此次异常果断。他必须用最严厉的方式表明态度:诋毁诸葛亮的声誉,就是挑战蜀汉政权最核心的价值认同,其后果唯有死路一条。 刘禅此举,与其说是对“相父”的私人情感,不如说是基于维护国家稳定与政权法统的清醒政治判断。李邈未能看清这一点,最终为自己的狂妄与短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成都刑场。曾官至安汉将军的李邈,在兵士押解下走向终点
晗宇说历史
2025-08-19 15:22:26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