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安宫廷内部争斗激烈之际,汉朝与北方匈奴的关系也到了一个转折点。汉武帝刘彻开始

晗宇说历史 2025-08-11 22:23:47

当长安宫廷内部争斗激烈之际,汉朝与北方匈奴的关系也到了一个转折点。汉武帝刘彻开始筹划改变对匈奴的长期策略。 汉高祖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汉朝意识到短期内难以在军事上压倒匈奴,因此采取了以“和亲”为主的策略。 即使匈奴屡次违反约定,在边境进行袭扰掠夺,汉朝的几代皇帝——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选择了克制。反击行动即使有,也严格控制规模。 汉朝维持克制态度,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汉匈军事能力存在现实落差。其次,为贯彻以恢复国力为核心的“休养生息”政策,朝廷有意识地限制可能引发巨大消耗的战争规模。 军事上,汉朝对匈奴的反击手段不足。匈奴的军事根基是其庞大的骑兵(自称“控弦之士”十万)。汉军主力是步兵。其骑兵虽有建制,但受限于马匹资源,规模远不足以构成有效打击力量。 步兵对骑兵处于不利地位,机动性短板明显。这导致汉军步兵难以有效追击匈奴骑兵,也无力在草原腹地维持作战行动。 草原是匈奴的主场,地域辽阔,适合骑兵驰骋。汉军不仅对草原地理陌生,其步兵为主的军队也不适应在此作战环境。因此,大规模主动出击在当时被视为以短击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朝会永远忍耐。汉文帝在继续和亲政策的同时,实施了一项关键政策:百姓家庭若能养一匹马,即可免除家中三人的徭役。 汉朝通过免除徭役激励民间养马,意在提升整体马匹保有量。与之配套,朝廷在北部边郡设立多个大型官营养马场,集中进行战马培育。这些措施反映出决策层的前瞻性:为应对匈奴挑战,提前进行关键军事资源的储备。 汉景帝延续并扩大了养马政策。经过文景两代二十多年的积累,汉朝马匹数量虽仍不及匈奴,但已足以组建一支具备相当规模的骑兵部队。加上国库充盈,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已初步具备与匈奴进行大规模较量的实力。 汉武帝本人对匈奴持强硬态度,与其祖辈的隐忍策略截然不同。他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将反击匈奴的构想付诸实践。 为了检验军队实力,汉武帝在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建元五年(前136年)两次出兵征讨东南的闽越国。 这两次军事行动虽未经历激烈战斗(闽越稍作抵抗即降服),未能充分达到实战练兵的目的,但结果上的胜利仍提升了朝廷的信心。部分大臣,如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行令王恢,更从中看到了对匈作战的可能性。 至此,汉朝对匈奴的长期忍耐已接近尾声,战略反攻的序幕正在拉开。

0 阅读:0
晗宇说历史

晗宇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