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爷翻修祖屋,竟挖出一箱银元宝,经过鉴定以后建议上交,怎料大爷一句话,竟让现场观众不禁鼓起掌来,专家也哑口无言。 李大爷是个本本分分的农民,一辈子守着村里那座传了几代人的二层土楼。村里老人都说,李家祖上阔过,出过举人,那在当年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可风光都是老黄历了,到了李大爷这辈,老宅子早就没了当年的气派,漏雨、墙裂,眼看就要成了危房。 儿女都在城里,劝他搬过去住,可老人嘛,念旧,总觉得这老房子是根。2018年,他一咬牙,拿出半辈子积蓄,决定把祖屋彻底翻修一遍。 就在工人们深挖地基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来了。“当”的一声脆响,一把锄头像是碰上了硬茬,震得工人虎口发麻。 刨开土一看,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李大爷当时心里也犯嘀咕,这啥玩意儿? 众人合力把盒子撬开,那一瞬间,在场的人眼睛都直了。满满一箱,整整齐齐码放着银锭,个个都带着戳记,在阳光下泛着沉甸甸的光。 这事儿一下就在村里炸开了锅。李家祖坟冒青烟了!有说李大爷要发横财的,也有眼红的,甚至当天下午就有自称收古董的贩子找上门,想用几万块钱把这“一箱子烂铁”收走。 李大爷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绝对是宝贝。但他高兴不起来,反倒有点慌。这东西,是祖宗留下的不假,可突然冒出来,自己该怎么处理?留着?怕贼惦记。卖了?又觉得对不起祖宗。 那阵子,鉴宝节目正火。李大爷琢磨着,不如找专家给瞧瞧,至少弄明白这到底是啥。他揣着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银锭,就去了省城的电视台。 这一去,可捅了马蜂窝。专家们戴着白手套,拿着放大镜,围着银锭转圈,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戳记清晰”、“宝气十足”。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这批银锭全是清末的官银和商银,品相极佳,是国家一级文物。 听到“文物”俩字,李大爷心里咯噔一下。紧接着,专家报出的估价更是让他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品相好的官银,拍卖价能到三四十万,这一箱子下来,价值上千万!现场观众一片哗然。 然而,没等李大爷从震惊中缓过来,专家话锋一转,表情严肃地对他说:“大爷,根据咱们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您这个情况,应该主动上交。” 这话一出,现场气氛瞬间就凝固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大爷身上。换你你乐意吗?自己家地底下挖出来的,祖宗留的遗产,凭啥就成国家的了?这不是明抢吗? 李大爷当时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有不解,有委屈,但没有愤怒。他沉默了很久,现场一度很尴尬,主持人都有点接不上话。 专家看他没反应,又开始普法,讲政策,说上交了国家会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但那点奖励跟银锭本身的价值比,简直是九牛一毛。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大爷会据理力争,或者干脆耍赖的时候,这位质朴的老人开口了。他对着镜头,一字一句,说出了一句让全场都安静下来的话: “专家,我不要钱,也不要奖励。我就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东西换成钱,用我们李家的名义,在村里给娃们盖个学校,再弄个助学金?” 话音刚落,现场先是几秒钟的寂静,然后,不知是谁带的头,雷鸣般的掌声瞬间爆发。观众们自发地站起来,为这位大爷鼓掌。刚才还一脸严肃的专家们,此刻也哑口无言,脸上写满了敬佩和一丝尴尬。 他们准备了一肚子的大道理和法律条文,却没想到被大爷这样一个朴素到极致的愿望给“将了军”。 这件事在当年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最终也得到了一个相对圆满的解决:大部分银锭由文物部门接收保管,国家则根据其价值,拨付了一笔专项资金,在当地成立了以“李集凤”命名的教育基金。
毛脚女婿上门,瞌睡都给我笑醒了
【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