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时任铁道部部长丁关根因贵昆铁路事故而引咎辞职,离开了他工作37年之久的铁路系统。此后他担任了其他重要职务,依然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而奉献自己,直到2002年退出领导岗位,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贡献巨大,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 1988年1月24日,春运高峰,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在贵昆线的且午至邓家村站之间,因为下坡时刹车失灵,连续颠覆了数节车厢,造成了88人死亡、202人受伤的特大事故。 这在当年,是天大的事。 消息传到北京,时任铁道部长的丁关根,没有片刻犹豫。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险。面对着满目疮痍的事故现场和悲痛欲绝的家属,这位在铁路系统摸爬滚打了37年的“老铁路”,内心该是何等的煎熬。 37年,从一个普通的练习生干起,一步一个脚印,把整个青春和半辈子都交给了铁路。他对铁路的感情,比我们对家里的老沙发都深。铁路上的每一个螺丝钉,每一段铁轨,都连着他的心。 事故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管理混乱,违章操作。 事发后不到两个月,3月1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批准了丁关根的引咎辞职报告。从递交辞呈到被批准,速度之快,态度之坚决,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震动。 什么叫“引咎辞职”? 在那个年代,这四个字的分量,比现在重得多。它不仅仅是丢掉一个职位,更意味着一位高级干部政治生涯的巨大挫折,甚至可能是终结。没有推诿,没有甩锅,没有找任何借口,丁关根用最直接、最坦荡的方式,为这场悲剧承担了领导责任。 他用自己的“下”,换取了全社会对铁路安全的“上”。 这件事,成了一个标杆,一种无声的宣示: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离开铁道部后,丁关根的人生并没有就此黯淡。很多人以为他会“靠边站”,但他没有。中央看到了他的品格和能力,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又调任中央统战部部长,并最终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层,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等重要职务,直到2002年才正式退休。 一个真正有担当、有能力的人,一时的挫折并不会将他埋没。组织对他最大的信任,就是在他跌倒后,依然把更重要的担子交给他。 在后来的岗位上,他同样兢兢业业,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思想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2025年的中国,铁路网“八纵八横”已经基本建成,总里程早就突破了16万公里,其中高铁占了快三分之一。我们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甚至在探索时速更高的超导磁悬浮。 这些成就,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咱们自己也无比自豪。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今天的辉煌,而忘了昨天的步履维艰。 你可能会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技术那么先进,管理那么科学,不会再出那样的事了。 话是这么说,但“安全”二字,永远是悬在所有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技术越是复杂,系统越是庞大,一个微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这就更考验我们管理者的责任心。 丁关根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体现在顺风顺水时说了什么,而体现在危机来临时做了什么。 是选择文过饰非,还是选择坦然面对?是把责任推给基层,还是自己一肩扛起?丁关根给出了他的答案。 他的“引咎辞职”,在当时看是一个悲情的“句号”,但拉长时间轴看,却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逗号”。它净化了官场风气,也为他自己开启了另一段报效国家的征程。这种“跌倒后还能站起来,并且走得更远”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如今,我们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复杂。从金融安全到网络安全,从生产安全到公共卫生安全,哪一个领域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技术上的“硬核”实力,更需要管理上、精神上的“软实力”。 这种软实力是什么? 就是丁关根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较真”的责任感。 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敬畏。 就是那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一时的得失荣辱,在一个更宏大的事业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为什么铁道部会被撤销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权利太大了。铁道部这个曾经掌管
【46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