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马爱茹为返城,狠心与丈夫离婚,抛下6岁女儿,一人回了天津。哪知,35年后,意外碰见前夫。刚想上前攀谈,却被一名女子一把推开,恶狠狠怼道:“我们不认识你!” 。1979年,一个叫马爱茹的天津知青,做了一个能让她后半辈子都“烙上印”的决定。为了那张回城的车票,她跟自己在山西农村的丈夫离了婚,扔下才6岁的亲闺女,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她日思夜想的大城市——天津。 到了2014年。马爱茹,一个快60岁的天津老太太,估摸着是心里那点事儿总也过不去,寻思着回山西看看。看看那个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那个她亲手抛下的女儿。 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爱开玩笑。她还真就在街上,碰见了那个被她遗忘在岁月里的前夫,杨占印。 杨占印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但那张脸,马爱茹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她心里“咯噔”一下,五味杂陈,激动、愧疚、紧张……各种情绪涌上来,脚就不听使唤地往前凑,张嘴就想喊一声:“老杨……” 可她话还没出口,旁边一个中年女人,像一堵墙似的,“噌”地一下就挡在了杨占印身前,一把将马爱茹推开。那力道,又狠又绝。 马爱茹一个趔趄,还没站稳,就听见那女人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每个字都像冰碴子:“我们不认识你!”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她35年没见的亲生女儿,杨金燕。 “我们”,这个词用得太讲究了。它宣告了一个家庭的完整,也彻底把马爱茹划成了局外人。那一刻,35年的时空,35年的思念,35年的自我安慰,全被这一句话击得粉碎。 回到1979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份? 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正在退去,国家政策松动,无数像马爱茹一样的知青,心里都燃起了一团火——回家!回城! 回城,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换个地方生活。那意味着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意味着能重新拿起书本,意味着有份正经工作,有城市户口,意味着下一代能有完全不同的人生。那是一条能看得见光明的路,诱惑太大了。 可政策有个坎儿:很多地方不成文的规定是,想回城,就得是单身。于是,一道堪比“电车难题”的选择题,摆在了成千上万已经和当地人结婚生子的知青面前。 一边是前途和命运,一边是责任和家庭。怎么选? 马爱茹选了前者。她跟丈夫杨占印摊牌,说得很决绝:“我要回天津,你要么跟我一起去,要么就离婚。” 杨占印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农民,拖家带口去天津,没户口没工作,怎么活?他去不了。马爱茹心里也清楚,这其实就是一道单选题。 最终,一张离婚证,一张回城票,把一个家劈成了两半。6岁的女儿杨金燕,哭着喊妈妈,可妈妈的背影,消失在了去往火车站的路上,再也没回头。 回到天津的马爱茹,日子过得怎么样? 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她进了工厂,当了工人,后来又重组了家庭,生了个儿子。在天津,她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面的生活。 她大概也无数次告诉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对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总要有所牺牲。 可午夜梦回的时候,那个在山西农村的小女孩,那双哭喊着“妈妈”的眼睛,会不会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在山西的杨占印和杨金燕父女俩,日子是怎么过的。 一个大男人,拉扯一个没了妈的孩子,有多难,经历过的人都懂。村里的风言风语,同龄人的指指点点,都像刀子一样。杨金燕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沉默,也比别的孩子“懂事”。这种“懂事”,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里面藏着多少委屈和怨恨。 杨占印是个老实人,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后来有人劝他再娶,他都拒绝了,怕女儿受委屈。他就这么又当爹又当妈,硬是把女儿拉扯大,供她读书,看着她嫁人、生子。 35年,足以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一个中年人;也足以让一份怨恨,在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所以,当马爱茹再次出现时,女儿杨金燕的第一反应不是“久别重逢的拥抱”,而是“保护父亲的推搡”。 在她心里,眼前这个时髦的城里老太太,不是母亲,而是一个在他们父女最艰难时,转身离开的“背叛者”。是她,让父亲孤苦半生;是她,让自己的童年充满了缺失和阴影。 那句“我们不认识你”,既是说给马爱茹听的,也是说给她自己听的。她在用这种决绝的方式,保护自己和父亲用35年时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没有“妈妈”却也安稳的生活。 马爱茹的选择,放在当年,有它的时代逻辑。但杨金燕的怨恨,放在今天,更有它的人性逻辑。我们无法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 据说后来在亲戚的调解下,杨金燕和母亲的关系有所缓和,但那道裂痕,恐怕永远无法完全愈合。 马爱茹用35年的城市生活,换来了半生的心结。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也永远失去了最珍贵的。这笔人生的账,没人算得清。
江苏邳州这事儿,看了真让人唏嘘!离婚爸爸按约定给女儿抚养费到18岁,结果女儿考上
【975评论】【2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