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缉毒警以回族老板身份打入毒贩内部,谁料吃饭时,毒贩突然夹起一块猪肉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5 13:18:44

1987年,一缉毒警以回族老板身份打入毒贩内部,谁料吃饭时,毒贩突然夹起一块猪肉,放进他碗里,他腾的一下站起来,火冒三丈,当场就把碗摔了个粉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2年,云南开始组建专业缉毒队伍,刚满20岁的陈建军,在报名表上写得工工整整,字字铿锵,他是那年砚山县公安局缉毒队的第一名,通过层层选拔,背着铺盖卷进了队里,队长拍着他的肩说这活儿不是闹着玩的,他却只是笑,眼神亮得像打磨过的钢针。   前几年,他跟队友们一起查车、巡街、摸排,抓了不少带货的家伙,他学得快,眼尖手快,渐渐跟上节奏,有一次在长途车上查毒,他故意高声喊查枪,眼角却盯着靠窗的乘客,手一摸,红布包袱里软塌塌的,不像馒头,他没吱声,把包扔回去,车开出老远,他骑着摩托追上去,当场抓现行,磅秤一放,七斤鸦片。   但抓“跑腿”的只能治标,想要斩断根子,就得往里钻,1985年,领导布置卧底任务,让他混进毒贩子的圈子,他收下任务的当天,回家把自己那身笔挺制服锁进了柜子,之后的日子,他开始出入麻将馆、茶楼、棋牌室,烟酒不离手,头发烫得翘起来,衣服花得像油画,邻居们看着他直摇头,连他妻子也抱着孩子哭到单位,说家里那位不像个警察了。   他没有解释,只是把那份任务书压在枕头底下,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扮“坏人”比真坏人更难,心里时时刻刻都得绷着,一次装成广东商人去接头,他故意露出厚厚一叠现金,把对方眼睛晃得发直,又一次扮回族老板,毒贩在饭桌上往他碗里夹了一片猪肉,他啪地一摔碗,眼都红了,那一摔,摔出了信任,也摔出了线索,后来一查,光那次行动就缴了六十多斤海洛因。   卧底不怕演得不像,就怕忘了自己是谁,那些年,他每天出门都像踩着刀尖走路,连说话都得掂量语气,睡觉时,枕头底下压的是手枪,枕边放的是假身份证,他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没有退路的游戏,赢了能抓人,输了可能连命都没了。   1987年秋,线索指向广南县小波幺村,那是一条偏远的山村,毒枭冯德国准备在那里交易,他没等战友部署完,就要求先进去打前站,领导拦不住,他说得简单:“机会难得,”那天他穿着羊皮袄,带着一大笔现金,冒充贵州来的烟贩,独自进村。   两天后,他发出暗号让队友赶来,可等人到时,屋里已经没动静,楼上那间民房的门开着,地板上是拖长的血迹,他躺在冰碴里,手还握着配枪,眼睛睁着,眉骨塌了一块,枪战中,他先开了第一枪,击中对方一人,自己腹部中弹,对方人多势众,围上来用棍棒砸下最后一击。   那时他才25岁,女儿还不会完整地叫一声“爸爸”,牺牲那天,是他刚准备填写入党志愿书的前一晚,文件还摊在桌上,名字还没来得及签,等到县里给他颁发烈士证书时,操场上挤满了人,父亲接过公安部一级英模的奖章,两个弟弟穿着新警服站在身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说,那双眼睛怎么也合不上。   之后的很多年里,缉毒队的新人都要听一次陈建军的故事,他们说,那是个敢一个人进六个毒贩窝的人,是个在雪地里拖着伤口还开枪反击的硬骨头,他的牺牲,为后来积累了难得的经验,也提醒所有人:卧底不是电影,是真刀真枪的拼命。   陈建军的女儿长大后也穿上了警服,她第一次穿制服那天,去了麻栗坡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缉毒英雄”四个大字,那年,云南边境缉毒工作技术设备已经提高了不少,可毒贩的手段也更隐蔽,每一项进步的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名字的消失,他是第一个在缉毒任务中牺牲的民警,后来,英烈墙上排满了名字。   很多年过去了,陈建军的照片还挂在公安局荣誉墙上,他穿着制服,站得笔直,脸上是年轻的笑容,照片里的人仿佛还在说,“我还没抓完呢,”   有人说,英烈家属高考加20分不公平,可那20分,换不回一个能抱孩子的父亲,换不回一个完整的家庭,换不回那年冬天街头没买成的拨浪鼓,那是一条命,是无数个夜里家属的眼泪,是战友梦回时的沉默。   陈建军不需要被神化,他也曾嫌烟呛、怕冷、疼得咬牙,他只是一个普通警察,在最需要的时候,站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他用五年的卧底生涯,把自己磨成一把刀,最后一次出鞘,就再没收回。   信息来源: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牺牲的缉毒民警,爱人曾哭诉他变“坏”了——九派新闻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