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竟然出现第二个钱学森!为了阻止他回国,美国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印度甚至厚着脸皮要求他公开核心机密...... 在中国一些高楼外立面上,随便抬头看一眼,你可能会发现玻璃窗在阳光下不只是反光那么简单。 它们正在默默发电,把阳光转成电力,直接供给大楼使用。这项改变城市能源使用方式的技术,来自一个叫潘锦功的中国科学家。 现在他已经是国内光电领域的领军人物。但几年前,他的归国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在那段时间,美国为阻止他离开,想尽了办法。 潘锦功的发明是在美国读博期间完成的,他当时专注于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材料的研究,几年的实验换来了全球领先的成果。 这种特制玻璃不仅能当作建筑幕墙,还能实现超过16%的光电转换效率,这在当时是绝对的突破。 消息一出,美国的科研圈、商界,甚至政府部门都盯上了他。有人递上优厚的合同和顶级实验条件,希望他留在当地;有人用制度和手续限制他的行动,让他难以回国。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国家甚至想套取他的核心研究细节。 但潘锦功心里很清楚,这项技术如果落地在中国,将给能源格局带来多大变化。他不为金钱和名望所动,下定决心要回家。 为了安全离开,他联系了中国驻美使馆,使馆随即成立专案小组,制定详细的计划。 2018年初,他借着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甩开了美方的重重监控,在使馆安排下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松了口气。 回到成都后,他没有把时间花在庆祝上,而是直接投身到技术产业化当中。 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带领团队解决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各种难题,比如玻璃的大规模生产、在不同气候下的稳定性等。 最初的日子很辛苦,但成果很快显现:这种“发电玻璃”开始出现在国内多个地标建筑上,让一座座高楼变成能自给供电的小型电站。 这项技术不仅减少了电网的压力,还降低了建筑的碳排放。在一些城市,办公楼的部分用电已经完全来自这些玻璃幕墙。这不仅是技术的成功,也是能源使用理念的一次转变。 许多人好奇,这位科学家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开始的。潘锦功出生在四川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喜欢做化学实验。 父母起初不太理解,但随着他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也在背后支持他。他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化学期间,对新能源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决定将来要专攻这方面。 2010年,他去了美国继续深造,在新泽西理工大学加入了一个专注光电材料的实验室。 几年时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中,最终攻克了“发电玻璃”的核心技术。可谁也没想到,这项成果会让他踏上一次复杂又惊险的回国之路。 现在的潘锦功不仅在推动产品迭代,还经常走进大学,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他告诉大家,科学不只是论文和奖项,更要落到实际中去,真正改变生活。 不过在当下的国际环境里,尖端技术往往会引发一场围绕人才的争夺战。科学家不仅需要解决实验室里的难题,还要应对来自外部的政治和利益压力。 潘锦功用自己的选择证明,技术应该服务于更多人的利益,而不是被少数机构和国家垄断。 如果新能源技术能够更广泛地分享,那么不仅中国,许多仍依赖传统能源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减少污染和能源短缺带来的困境。 潘锦功带回的不只是技术,还有让家乡、甚至更多地方受益的机会。 那些在阳光下默默发电的玻璃,不仅装点了城市的天际线,也记录了一个科学家跨越重重阻碍,把创新带回家的全部历程。
印度T-800级别碳纤维研发失败印度航天局牵头的T-800级别碳纤维研发
【39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