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的'天气预报员':袁隆平与大米小米的温情故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4 16:17:56

那年,袁隆平给自己的两个孙女取了很有意思的小名:一个叫大米,一个叫小米,两个孙女上幼儿园时,老师问她们:“你们爷爷是干什么的?”孙女们说:“我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每天晚上七点半,电视里准时响起熟悉的背景音乐,别人是为了明早穿什么衣服,是不是带伞,而那个人——袁隆平,看得却是另一种“风雨”,在他眼里,天气不是生活琐事的附属品,而是万千稻穗命运的晴雨表。   他曾说过一句话:搞农业的,靠的是天吃饭,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种深刻的现实认知,几十年如一日,他一边看天气,一边在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下每一个地区的降雨量、日照时长、温度曲线,这些数据不是为了写论文,更不是为了交差,而是为了那片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的稻田。   有一次,两个孙女在幼儿园里被老师问起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她们天真地回答说:“爷爷天天看天气,”教室里一阵哄笑,可她们并不知道,这个看天气的爷爷,用一粒粒水稻种子,为无数家庭端稳了饭碗。   从年轻开始,袁隆平就把脚扎进了土地,他没有选择医生、老师这样看起来更“体面”的工作,而是去了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开始了和水稻打交道的一生,那时候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生活简陋,可他领到第一份工资,却没有去添衣买鞋,而是跑去买了一把二手小提琴。   每天晚上,青蛙在田里叫,月亮挂在天上,他就在宿舍门口拉着小曲,然后第二天一早又钻进田里,去看那一株株水稻有没有长高,稻穗有没有抽出来,别人可能觉得这日子太清苦,可他自己却乐在其中。   1950年代末,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饥荒,袁隆平在田里亲眼见过农民饿得直不起腰,见过孩子眼神空洞地坐在田埂上,那时候,他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大家吃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真正的战斗,他开始研究水稻的杂交育种,可那时的大多数教科书里都写着:水稻不能杂交。   可袁隆平不信这个邪,他在稻田里转来转去,拿着放大镜,弯着腰,一株一株地看,他想找一种稻子,自己不会授粉,却能和别的稻子“合作”,生出高产的后代,那是个极其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炎热的夏天,他的脖子晒得脱皮,雨季来临,他踩着泥泞也不肯回屋,一次,他终于在田里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沉,和周围的明显不一样,他用裤腰带做了记号,收获后只打下了半碗种子。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些“宝贝”种进了试验田,每天傍晚,他都蹲在地头看着它们发芽、生长、抽穗,可惜结果不理想,那些稻子长得参差不齐,收成还不如普通稻,很多人劝他放弃,甚至有专家摇头说,水稻就是不能杂交,但他不死心,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从不退缩。   终于,在1970年代,他带领团队育成了“南优2号”,亩产量大大超过常规稻种,这个成果,震动了整个农业界,也让中国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几十年后,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将近20%的人口,这背后,离不开袁隆平的那一粒粒稻种。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科研成就,但袁隆平从不把自己当什么“大人物”,他不喜欢穿西装,更不爱坐办公室,哪怕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了,他也坚持下田,别人劝他休息,他却说,田里的稻子还没长齐呢,他的裤脚上常年带着泥点,一双布鞋磨得斑驳,他的研究,就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生活中的袁隆平,有点像孩子,他喜欢藏零食给孙女吃,也喜欢唱歌,尤其爱唱《我的太阳》,他会一边在沙发上哼曲子,一边偷偷往孙女嘴里塞糖,他不是一个板起脸孔的科学家,更像是邻家爷爷,一个爱开玩笑、爱热闹、爱土地的老头。   他给孙女们取的名字也很特别,不是什么洋气的英文名,也不是古风诗句,而是根据她们出生时的天气起的:晴天的叫有晴,雨水节气出生的叫有清,星夜出生的叫有明,小名更是直接了当,大米、小米,他说过,饭桌上的米饭,是他最大的成就,可他从没告诉孙女们,她们的名字,也藏着他的浪漫。   到了晚年,袁隆平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国内外无数荣誉找上门来,有人给他开出年薪百万的条件希望他出国,他却摇头说:“中国人的饭碗,不能让别人来掌握,”他领到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把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农民科技奖”,他说,这笔钱应该用在土地上,应该用在农民身上。   2021年5月,一代农业巨星陨落,那天长沙下着蒙蒙细雨,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到街头送别,老农民骑着三轮车,车斗里放着稻穗;孩子们举着画着水稻的画,写着稚嫩的字,马路边站满了人,他们的眼里带着泪,也带着敬意。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长于泥土,一生只为“稻粱谋  

0 阅读:72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