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中国稀土7件事须厘清美方称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是对抗世界美财长暗示关税换稀土
【荷兰/英国加入,“全面持久战”还是“局部闪电战”】
当前国际局势正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关键节点,未来大国竞争是一场小米加步枪式的“全面持久战”还是热武器式的“局部闪电战”?
近几天,针对中国的贸易战手段频出,先有美国对所有关键软件出口管制、收取高昂港务费;荷兰强制托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99%股权、冻结其147亿全球资产、罢免中方CEO;后有英国政府以中国支持俄罗斯俄罗斯能源实体、向俄军事工业提供关键物项为借口,对11家中国实体实施制裁。
种种行为表面看是各国以单点经济利益导向的政治斗争,实则是以临时利益结合的国际霸权联盟有组织的围堵。
从时间点看,上述制裁均发生在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管制后,偶然同时发生的巧合似乎有点站不住脚。那么为何美国欧盟都对该信息如此敏感,要联合在关键软件、港口、船运、半导体、能源等多领域集体发难?
首先是稀土在高科技行业及国防军事层面的战略卡位决定,关键材料的断供不像技术断供稍有缓和余地,可通过寻求技术替代、“友岸外包”来降低影响,会带来一种瞬间窒息的焦灼感,矿产供应链的重塑以及关键技术的发展都需要漫长的周期,与现下产业竞争局势瞬息万变的短期需求产生严重错位。
其次是打“围魏救赵”的制裁策略,美国企图通过其他领域的制裁手段来尝试压迫重新谈判,重获话语权:一方面联合英国和荷兰一起出手,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多点合围尝试突破,多领域同时施压,试图改变中国稀土管制局面。
那么中国近年来频繁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小院高墙下的技术封锁威胁,以及南海台海领域的军事试探,由被动防守到主动反攻的强势组合拳打出,背后的底气来自哪里?
一是,科技力量是引擎。摆脱了“小米加步枪”的艰苦条件,中国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发展中国家中坚力量,在通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处于国际前列,从欧美的“卡脖子”局面中撕开一道“自主可控”的口子,在开源体系中孕育出了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RISC-V芯片架构等软硬件体系,以及EDA工业软件关键环节可控,人工智能成熟制程完全国产化等成果,逐步形成“技术驱动-应用推广-生态构建”的闭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军事力量是保障。从“小米加步枪”到导弹、航母列装的国防实力跃升,改变了“弱国无外交、被动挨打”的局面,让妄图插手我国主权的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手握“国防安全门”的关键矿产稀土,并掌握全链条技术,形成对欧美的“反卡脖子”。无人机作战体系和反无人机防御体系全球领先,新质战斗力大幅提升。
三是,外交内稳是关键。外交方面,随着我国在国际规则参与和制定的深入,国际“朋友圈”也逐步扩大。中国70余年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稳定治理体系,赋予了我国外交“定海神针”的底气。内稳方面,就业形势整体稳定,通胀合理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集中力量应对外部挑战。
未来大国竞争将是一场涵盖“科技、贸易、军事”等领域的“全面持久战”,利用强大代差制胜某一领域的“局部闪电战”模式正在逐渐失效,如何在此动荡变革期重塑竞争格局或成未来各国关注焦点。
来源:稻香湖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