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大后方生变?俄罗斯发狠,中国已经做好打算,蒙古被踢出局?在中俄夹缝中生存的蒙古国,为何变得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了,以前俄蒙关系这么好,最近这几年,大俄做生意甚至都不考虑蒙古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其实蒙古过的现状,存在感越来越弱,根本不是中俄有意排挤,而是它自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主动往“局外”凑。 今年6月蒙古前,总理奥云额尔登被议会赶下台,44票支持罢免,核心原因就是他力推的“第三邻国”政策彻底崩盘。 这位总理上台后一门心思抱美国大腿,签了美蒙稀土合作协议,甚至搞《开放天空协议》想直通美国,以为靠稀土就能换“战略平衡”。 可他忘了蒙古是内陆国,稀土运出去必须经过中俄领土,美国既不愿承担高额转运费,更没兑现半分投资,到2025年稀土项目还停在纸面上,所谓的“盟友”连句实在话都没有。 反观10月10日Trading Economics公布的数据,蒙古出口91.9%都靠中国,美国只占1%,这才是实打实的现实,放着身边的大金主不顾,去追天边的幻影,不被边缘化才怪。 俄罗斯对蒙古冷淡,本质是“利益账”算得太清楚,蒙古失去了利用价值。 以前俄蒙关系好,是因为蒙古能当中俄之间的缓冲,俄罗斯还能通过蒙古转口资源,可这些年蒙古反复横跳,一边拿俄罗斯的能源,一边给美国递情报,让俄罗斯彻底寒了心。 更关键的是,中俄直接合作的通道越来越顺,根本不需要借道蒙古。 9月2日中俄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协议,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管道经蒙古过境,但投资、建设、运营全是中俄两家的事,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中石油主导一切,蒙古只出块地,连资金都不用掏。 这项目年输气500亿立方米,2030年通气后中俄管道气总容量达980亿立方米,俄罗斯直接成中国最大管道气供应商,哪还用得着蒙古当“中间商”。 更别说蒙古自己不争气,2025年三季度矿产品出口同比降13.6%,连最基本的资源供应稳定性都保证不了,俄罗斯自然转向更靠谱的直接贸易。 与其说俄罗斯这是“发狠”,不如说是回归务实,蒙古的操作实在让合作伙伴没法信任,前总理奥云额尔登任内不光疏远中俄,还叫停中企合作项目,导致煤炭出口效率暴跌,本国通胀飙到9%,青年失业率两位数高企,经济半年就萎缩20%。 这种把经济当政治赌注的做法,谁敢跟它深交? 俄罗斯现在对蒙贸易基本砍到了“维持现状”的水平,以前还从蒙古进口少量畜产品,现在直接从哈萨克斯坦采购,价格低且供应稳。 9月俄罗斯农业部数据显示,对蒙进口额同比降了42%,不是故意打压,是蒙古自己的产品没了竞争力。 反观中俄贸易,仅9月单月能源交易额就达280亿美元,同比涨18%,两相对比,蒙古被“忽视”再正常不过。 而中国早就把布局想的清清楚楚,不是要抛弃蒙古,是早料到它会摇摆,提前铺好了“双轨路”。 要知道中国连续多年是蒙古最大贸易伙伴,10月数据显示蒙古91.9%的出口都流向中国,我们没卡它脖子,反而一直推进中蒙铁路建设,就等蒙古拿出诚意。 不过我们从未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中俄在能源、基建、航天等20多个领域签了合作文件,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就算蒙古出幺蛾子,也有备选路线方案。 更关键的是,中国掌握着稀土萃取核心技术,蒙古就算想把稀土卖给美国,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也炼不出高纯度产品,这就是硬实力支撑的话语权。 新总理赞丹沙塔尔上台后,急着修复中俄关系,甚至想参与中俄蒙联合军演求安全保障,本质上是认清了现实:离开中俄,蒙古连资源都卖不出去。 蒙古的困境给所有小国上了堂课,在大国夹缝中生存,靠的是务实不是投机。 他们以前有地理优势,可非要把优势当筹码,跟域外国家搞“小动作”,结果被美国当棋子耍,稀土换不来安全,承诺换不来投资。 现在中俄合作越来越深,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2030年通气后,中国对俄天然气依赖度将超20%,两国还在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合作,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闭环,蒙古能插入的环节越来越少。 10月蒙古议会通过新决议,要重启中蒙铁路谈判,想把失去的机会抢回来,但这得看它后续行动,毕竟信任碎了再粘起来不容易。 这么看来,中俄大后方根本没“生变”,是蒙古自己走偏了路。 俄罗斯不跟它做生意,是因为有更好的选择;中国做好打算,是因为早就看透了“第三邻国”政策的虚火。 小国的生存法则从来不是抱远方的大腿,而是跟邻居搞好关系、把自己的日子过踏实。 蒙古要是还拎不清,继续在外交上摇摆,将来的存在感只会更弱。 这不是中俄逼的,是它自己选的,毕竟在利益至上的国际社会,没人会为一个不靠谱的伙伴放弃更稳固的合作。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美参与打击俄腹地!普京将亮杀手锏,中方趁势夹击,特朗普犯大错。特朗普彻底不装了,
【4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