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10 月 15 号晚上爆料,说欧盟正琢磨着搞个新规矩,强制要求在欧洲的中国投资者把技术交给欧洲企业,美其名曰提高欧盟产业竞争力。 这些规矩专门盯着汽车、电池这些关键制造业和数字行业,不光要技术,还得让中国投资者用够欧洲的商品、雇够欧洲的劳动力,就是怕中国制造业的实力太猛,把欧洲工业给压垮了。 欧盟这么急着要技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的工业顶不住了,尤其是新能源这块的短板太明显。就拿欧洲曾经的电池希望北伏公司来说。 2016 年成立的时候多风光啊,特斯拉前高管牵头搞的,被当成欧洲电动化转型的基石,甚至被捧成 “制造业复兴的希望”,前后拿了近 150 亿美元投资,订单堆得比山还高,账面总额超过 500 亿美元。 结果呢?今年还是扛不住破产了,欠了快 60 亿美元债,连欧盟都被拖下水 —— 欧洲战略投资基金担保的欠款就有 3.13 亿美元。北伏的前员工后来说实话:“我们没技术没经验,机器是中国的,厂房是中国建的,离了中国人手把手教,啥也干不成。” 这话戳破了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尴尬:自己从零搞技术根本来不及,就想着靠抢别人的来补短板。 可偏偏这时候,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还在逆势增长,这更让欧盟坐不住了。2024 年中国对欧盟和英国的直接投资涨了 47%,到了 100 亿欧元,这是七年来头一回增长。 这些钱大半都砸在了汽车和电池上,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这些巨头一个个都来了。 匈牙利更是成了中企投资的新宠,2024 年 31% 的中国对欧投资都去了那儿,十大持续投资项目里四个在匈牙利,全是电池和电动车项目。反观德国、法国这些传统热门地,投资份额从之前的 52% 跌到了 20%,说白了就是高成本和严监管把中企逼去了中东欧。 欧盟内部这会儿也不是一条心,只是硬撑着搞统一战线。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在贸易部长会议后放话,说欢迎外资但得是真投资,潜台词就是必须转移技术、在欧洲创造价值,还嘴硬说就像欧洲公司在中国做的那样。 丹麦外交大臣更直接,说要 “借鉴美国和中国的经验”,意思就是别人能搞条件,欧盟也能。可实际上,中东欧国家根本不想把中企往外推。 匈牙利能连续两年吸引最多中企投资,就是因为政策宽松,想靠中企的工厂带动就业和产业链。真要强制技术转让,这些国家第一个不答应,到时候欧盟内部就得先吵起来。 这边欧盟刚透风声,中国外交部 10 月 15 号就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三个反对说得斩钉截铁:反对违反世贸规则搞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更反对借 “提升竞争力” 的名义搞保护主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崔洪建教授看得透彻,说这政策针对性太明显了,就是想设个高门槛,要么逼得不愿意交技术的中企退出欧洲市场,实现所谓的 “去风险”。 要么就逼着中企交出核心技术,帮欧洲补新能源、数字经济的短板。可这根本不符合经济规律 —— 强制来的合作哪有真心的?要是中企真退了,欧洲自己的电池工厂建不起来,电动化转型就得卡脖子;就算有企业忍了交技术,以后合作也得埋着雷。 其实欧盟早有保护主义的苗头,不是突然冒出来的。2024 年 10 月底就刚对中国电动车征了反补贴税,之前还搞了个欧洲电池联盟,想靠补贴把本土电池产业扶起来,结果北伏一破产,这计划基本成了笑话。 现在又想抢技术,可这招根本不现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专家都说了,靠贸易壁垒和补贴赢不了竞争,得靠技术合作,总不能让欧洲生产商从头开始吧? 更别说这还违反世贸规则,真实施了肯定得引发贸易摩擦 —— 中欧贸易关系这么重要,欧洲的汽车、奢侈品还指着中国市场,真把中企惹毛了,最后吃亏的未必是中国。 有意思的是,欧盟自己也知道这招风险大。彭博社都提了,这是高风险举措,搞不好就会引发中国强烈反弹,损害双方的贸易关系。 现在新规则预计 11 月出台,表面上说是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公司,可明眼人都看得出,就是冲着中国车企和电池企业来的。毕竟除了中国,没哪个国家能在这两个领域让欧洲这么紧张。 2024 年 1 到 8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就涨了 87.3%,电池企业海外投资占了产业链投资的 74%,这实力确实让欧洲慌了神。 不过话说回来,这规矩能不能真落地还两说。先不说中国肯定要反制,欧盟内部的分歧就摆着 —— 中东欧要中企的投资和就业,西欧要保本土产业,两边诉求根本不一样。 中企也不是没选择,要是欧洲真逼得太紧,大不了把投资转向其他地区,反正现在全球想抢新能源产业链的国家有的是。 欧洲要是真把送上门的合作机会推走,最后可能连北伏那样手把手教的机会都没了,到时候再想追中国制造业的脚步,怕是更难了。
欧盟突然放大招!从这天起,中国游客入境欧洲再也没"章"可盖了?你敢信吗?2
【29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