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毛泽东出生几天之后,他母亲文七妹由于之前生过两胎,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

轩叔观察 2025-10-14 10:27:01

1893年毛泽东出生几天之后,他母亲文七妹由于之前生过两胎,都在襁褓中就夭折了,因此这次为了保护毛泽东的身体健康,能够有利于成长,易长成人,于是采取了一个农村的土方法。[无辜笑]   文七妹本名文素勤,因在娘家排行第七而被唤作“七妹”,她十三岁便来到毛家作童养媳,十八岁与毛贻昌正式成婚,接连失去两个孩子后,她对这第三个孩子的养育格外小心翼翼。   按当地习俗,为孩子取贱名能保佑平安,但文七妹不愿用“狗伢”“牛崽”这类名字,她选择带着刚满月的孩子来到龙潭坨山脚下,向那块被乡邻尊为“石观音”的巨石跪拜行礼,将孩子认作石头的“干儿子”,这块巨石相传能镇住恶龙,护佑一方水土,从此毛泽东有了伴随一生的乳名——“石三伢子”。   这个石头认亲的仪式,寄托着母亲最朴素的愿望,后来毛泽东投身革命,曾以“石山”“毛石山”为笔名,在他晚年词作中,“几个石头磨过”的词句,仿佛是对这个乳名的遥远回应。   文七妹虽不识字,却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常带着孩子们去凤凰山寺庙进香,教导他们要与人为善,每逢灾年即便自家粮食不宽裕,她也会分出一些接济更困难的乡邻,“能帮人处,不可吝惜”,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母亲的善良在毛泽东心中埋下了种子,少年时代的一个秋日,天空乌云密布,大家都在抢收稻谷,毛泽东却先跑去帮邻居收谷,结果自家稻谷被雨淋湿,父亲毛贻昌得知后十分生气,毛泽东解释道:“他们家交完租就剩不下多少了,要是谷子被雨淋坏,这个冬天怎么过?”   还有个冬日,毛泽东在路上遇见一个冻得发抖的年轻人,当即脱下自己的棉衣送给他,回家后母亲问起,他才说出实情,文七妹听后并未责备,另一次父亲让他去收卖猪的款项,他在归途中将钱分给了几个揭不开锅的贫苦人,这些举动虽让务实的父亲不满,却得到了母亲无声的理解。   父亲毛贻昌性格刚毅果决,对子女要求严格,这种教育方式无形中塑造了毛泽东坚韧的性格,他在反抗父亲权威的同时,也继承了那种面对困难不低头的刚强。   1918年文七妹患上结核性颈淋巴炎,回到娘家唐家坨养病,那时毛泽东正忙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却始终惦记着母亲的病情,次年秋天得知母亲病重,他特地从北京赶回,接她去长沙治疗。   可惜现代医学也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1919年10月文七妹病逝,毛泽东连夜从长沙赶回韶山,在母亲灵前写下《祭母文》,赞颂她“高风博爱”的品格,字里行间满是对母亲仁慈一生的深切怀念。   四十年后的1959年,毛泽东重回故里,六十六岁的他特意再访龙潭坨,向那块石观音深深鞠躬,这一刻那个被母亲抱在怀中祈福的婴儿,与历经沧桑的共和国领袖身影重叠。   那块巨石至今仍矗立在韶山冲,见证着这段温暖的往事,从母亲那里,他继承了悲天悯人的情怀,从父亲那里,他学到了面对逆境的不屈,这两种力量如同他人生的底色,贯穿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网友们感慨万千: “伟大的人物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文七妹的善良和坚韧真的让人动容,她不仅给了毛主席生命,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拜石头当干娘这个习俗我们老家以前也有!说是孩子命硬就要认个石头或者大树做干亲,这样好养活,没想到毛主席也有这样的经历。”   “看哭了,尤其是他母亲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还经常帮助穷人,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现在的家长真应该学学这种教育方式。”   “原来‘石三伢子’是这个来历!长知识了,毛主席后来写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能也跟这个经历有关。”   “66岁还特地回去给石头干娘鞠躬,说明毛主席是个重情重义、不忘本的人,这样的领导人值得永远怀念。”   “父亲严格教育其实也成就了他,严父慈母的组合虽然让孩子当时受苦,但往往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分享一个我老家类似的习俗:我们那里小孩如果体弱多病,就要认乞丐做干爹干妈,寓意贱名好养活,你们那里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   在您看来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最应该向这位伟大的母亲学习什么?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