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驻地附近点了篝火,没想到却因此立了大功! 2007年12月,山东莱阳一土坯房里,董明德躺在热炕头,手攥着补丁摞到袖口的军大衣。 闭眼前的最后一眼,他死死盯着墙上褪色的“最可爱的人”年画。 家人整理遗物时,翻出箱底一口掉漆的桐木箱。 锁了几十年的铜锁用锤子敲开后,里面是三枚特等功勋章、一本卷边的“二级战斗英雄”证书,还有半本写满歪扭字的《朝鲜战地日记》。 这个种了一辈子小麦的老农民,原来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让美军胆寒的“猛士”。 董明德的故事,要从1947年说起。 那年他19岁,莱阳老家闹饥荒,他攥着半块烤红薯挤在征兵处,说“我要去打国民党”。 跟着解放军进了东北,他见过辽沈战役里战友抱着炸药包冲碉堡,见过雪地里冻硬的尸体,也见过红旗插上沈阳城的那一天。 1948年,他在战场上入了党。 班长拍着他肩膀说:“明德,以后你得带着弟兄们活下来,光不怕死不行,得会想办法。” 这句话他从此记了一辈子。 解放战争里,他当侦察班长,学会了扒敌人衣服、学方言、摸黑端岗哨,成了团里有名的“机灵鬼”。 1950年10月,42军作为第一批入朝部队跨过鸭绿江。 彼时,这支部队刚从北大荒转业回来,有人谣传是“二流部队”。 可董明德知道,他们憋着劲要打个翻身仗。 他跟着125师冲在德川前线,见过美军飞机炸平村庄,也见过南朝鲜兵抱着枪往回跑,直到师长下了“抓舌头”的命令。 “抓舌头”就是抓俘虏问情报,可德川的敌人警惕性高,摸哨等于送死。 董明德偏不按套路来。 他带着一个班的战士,摸进南朝鲜军阵地,扒了三个巡逻兵的军装套在身上,大摇大摆往山坳走。 天黑时,他们在山坳点起堆篝火。 青烟飘出去没多久,就引来了十多个美军。 美军以为是自己人,大剌剌坐下要董明德“帮忙点火”,嘴里还叽里呱啦骂“南朝鲜佬太慢”。 董明德笑着递烟,用半生不熟的“中式韩语”搭话,等对方放松警惕,战士们的匕首已经抵在敌人脖子上。 这一仗,他们没放一枪,抓了三个俘虏,还摸清了德川敌人的兵力部署。 团长后来拿着俘虏的口供,拍着大腿直笑:“这小子,比诸葛亮还机灵!” 德川战役后,125师要往肃川推进,月浦里的简易桥成了“生命线”。 可那里敌人派了30多人守着,还装了炸药。 董明德带着战士摸过去,先解决了巡逻的南朝鲜兵,然后脱光衣服潜水到桥下,一刀切断引线。 完事之后,他没停。 望着漆黑的夜空,他琢磨:“敌人肯定要撤退,趁现在端了他们的营地!” 他带着一个班,摸回美军驻地。 月黑风高时,他们把冲锋枪对准帐篷,手榴弹往床底下一塞。 随着“轰”的一声,睡梦中的美军炸了窝。 等敌人反应过来,董明德的班已经冲进去,砍瓜切菜般收拾残敌。 这一仗,他们一个班毙敌40多人,俘虏100多,缴获20多辆汽车、10门榴弹炮。 师长打电话夸他:“你小子,把美军的胆都吓破了!” 第二次战役结束,董明德被记特等功,授“二级战斗英雄”。 可他没要什么奖励,复员时背着铺盖卷回了莱阳老家。 村里人问他“在朝鲜打了什么仗”,他只说“种过地,打过仗,没什么”。 妻子问他要军功章,他直接锁进老木箱,说“那是拿命换的,不值得说”。 回乡后,他种了一辈子小麦。 四个女儿长大,妻子去世,他都没跟人提过自己的功绩。 有人劝他找国家要补助,他摇头:“我那些战友,连名字都没留下,我这点功劳算啥?” 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把国家给自己的补助,都偷偷给了牺牲战友的家属,自己啃着咸菜饼子过日子。 2007年,董明德走了。 外孙收拾老屋时,翻出那口桐木箱。 砸开后,看到了里面的勋章,证书上的字还清晰:“董明德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授予特等功一次,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如今,董明德的勋章摆在莱阳烈士陵园的展柜里。 路过的人会说“这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可没人知道,这个英雄生前是个不爱说话的老农民,种了一辈子地,藏了一辈子功名。 董明德的一生,是志愿军战士的缩影,战场上敢拼刺刀,和平里藏起功名。 他没说过“我要当英雄”,可他用行动做了英雄。 就像他当年点的那堆篝火,不耀眼,却暖了整个战场。 就像他锁在木箱里的勋章,不张扬,却照见了一代军人的初心。 他的功劳,刻在朝鲜的阵地上,刻在祖国的和平里,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里。 英雄从不会被忘记,哪怕他藏了一辈子功名! 主要信源:(大小新闻——快讯|胶东子弟兵纪念广场又多一英雄名字!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
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
炎左吖吖
2025-10-13 11:52:4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