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听曹德旺的这段话真是令人深思!他说:“经常往来美国,发现美国的明星不带货,

木槿论事 2025-10-10 20:25:39

如今再听曹德旺的这段话真是令人深思!他说:“经常往来美国,发现美国的明星不带货,因为明星属于高收入人群,不去抢底层人群的饭碗,让底层人也能有口饭吃;而中国就不一样了,大小明星、经济学家、企业家,全都带货,把影响力发挥到极致,简直是荒唐!”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曹德旺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了热闹的直播电商行业。   他的核心观点很简单:明星、经济学家、企业家这些本就不缺钱、不缺资源的群体,不该涌进原本属于草根逆袭的赛道,把普通人的“饭碗”也抢走。   而在今天的中国,直播间早已变成一场全民逐利的混战,从顶流艺人到知名企业家,无一不在“冲销量”“卷带货”,这股风气甚至让市场生态都开始变味。   在美国,明星依然是文化符号,他们更多通过作品、影响力或公益去发挥社会作用。   虽然同样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但绝少有人会在直播间里推销几块钱的商品,一方面是他们的收入结构早已不依赖这种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职业边界的自觉,他们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不是“降维打击”地抢生意。   反观我们,带货已经成为部分明星的“标配动作”,不直播就仿佛掉队了,不“卖货”就似乎在浪费流量,从“演员”“歌手”到“学者”“老板”,全都扎进了同一条赛道,流量直接变成销量,影响力被用到了极致。   而当顶流们纷纷入场,市场的流量分配逻辑也随之改变,直播电商的推荐算法本就偏向头部账号,明星带着数千万粉丝的天然流量一来,推荐权和坑位费立刻向他们倾斜,中腰部主播几乎没有曝光机会。   平台的转化链路也开始围绕这些头部账号设计,资源集中、流量聚焦,结果就是“强者更强”,而原本靠直播维生的小主播们再拼命也难以突围。   草根商家的处境变化尤其明显,曾经,直播是他们走向市场的“便捷通道”,如今却成了“高门槛”生意。   中小卖家为了博得一点关注,不得不延长直播时长、投入更大营销成本,却发现转化率远不如从前;复购率下降、客户忠诚度降低,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那些本地特产商、小工厂,甚至连维持基本销量都变得艰难,市场看似更热闹,但底层的机会却被一点点挤干。   更糟糕的是,有小部分明星带货背后还隐藏着信任风险,很多时候消费者买单并不是因为产品好,而是因为“人设”背书,可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责任却常常无人承担。   虚假宣传、代言“翻车”的案例屡见不鲜,售后追责链条复杂,消费者维权成本极高,一个“带货人设”崩塌,可能让无数人受损,却很少有明星或企业家为此承担代价。   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   相比之下,美国明星“不带货”的背后并非“清高”,而是制度设计让他们“算不过账”,在美国,带货意味着承担高额的法律责任和税务成本,任何一丁点质量问题都可能招来巨额赔偿。   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显然不划算,因此多数人宁愿守住本职工作,也不会轻易跨界去抢底层的饭碗。   直播带货这件事,本质上没有错,错的是当“强者通吃”变成一种常态。   曹德旺点出的,不只是明星该不该带货,而是影响力到底该用在什么地方。   对于那些已经拥有资源、资本和社会地位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再挣一块钱”,而是“别挡别人一条路”,强者的责任不在于什么都能做,而在于知道“什么不该做”。   一个健康的社会分工,应该是明星用作品塑造价值,企业家专注产业升级,学者潜心研究、提出公共政策,而不是大家都扎堆去抢直播间的那点流量。   如果每个有影响力的人都把目光盯在短期利润上,那么那些原本靠电商逆袭的草根创业者,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影响力应该推动社会向上,而不是把原本就狭窄的生存缝隙进一步压扁。   事实上,市场和监管层也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近两年,各大平台纷纷推出新规,从提高主播准入门槛、建立资质审核,到推行“先行赔付”“黑名单制度”,试图用制度手段来约束滥用影响力的行为。   同时,流量分配机制也在调整,例如设立“中小商家专区”“公益流量池”,让小商家和草根主播有机会被看见。   一些地方政府也鼓励头部主播参与公益带货,帮助农产品上行、扶持产业带中小企业,这些举措都是对失衡生态的一种修复尝试。   但要彻底让市场回归公平,还需要更系统的方案。   说到底,他的提醒不是反对电商,也不是反对带货,而是反对“滥用影响力”的不对称竞争,电商直播本可以是一条让普通人靠努力逆袭的路,如今却成了少数人“坐收红利”的舞台。   社会要进步,就必须让这条路重新变得宽敞——让草根有饭吃,让消费者有信任,让产业有未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

0 阅读:59
木槿论事

木槿论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