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2 15:31:30

1967年,飞行员王柱书驾机歼敌,一时大意,投副油箱时误把减速伞给扔了,眼看敌机就在眼前,他一个动作竟让他获得了一个一等功! 1967年6月26日,海南陵水机场。那天下午,天气叫一个复杂,高空有大片的积雨云,低空电闪雷鸣。王柱书和他的僚机飞行员吕纪良正在机场24小时战备值班,突然,刺耳的警报响起:“王柱书双机一等!” 啥叫“一等”?就是最高级别的战斗起飞命令,意味着敌机已经快到家门口了。俩人连抗荷服都只来得及穿下半身,抓起飞行图囊就往100米外的飞机冲。刚进座舱,起飞信号枪就响了,这速度,比平时演练快得多,俩人心里都明白——这次是来真的了。 两架歼-6怒吼着腾空而起,为了抢时间,刚离地30米就收起了起落架,这在平时可是个不小的违规操作。地面雷达传来消息:一架美军飞机在海南文昌东南方向侵入我国领空。 那年头,美军飞行员特别喜欢玩一种“擦边球”战术。就是派一架飞机反复在咱们领空边缘试探,你一追出去,公海上早就埋伏好了七八架飞机,就等你钻进口袋里来。咱们的对策也很明确,地面指挥员严格遵循“敌向外、我向内,敌反转、我拉出”的原则,绝不轻易出海作战,就在海岸线上空跟你耗。 王柱书和吕纪良就在空中跟这架美机玩起了“捉迷藏”。美机三番五次地冲进来,一见我方战机靠近,立刻掉头溜走。这么来来回回折腾了快40分钟,这对飞行员的耐心和意志力是极大的考验。眼看敌人就在那儿晃悠,却不能痛快地打,心里该多憋屈。 终于,机会来了!美机在陵水以东再次闯入,这次它没机会再溜走了。王柱书和吕纪良正好处于背对太阳的有利位置,视野极佳。地面指挥员一声令下,王柱书一个漂亮的翻转,迅速咬住了敌机——一架F-4C“鬼怪式”战斗机。 战斗,就在这一刻进入了白热化。为了让飞机更灵活,王柱书需要扔掉机翼下的两个副油箱。他腾出手去拉操作手柄,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歼-6的设计上,副油箱和减速伞的投放手柄离得很近,他一着急,误把飞机降落时用来减速的伞给扔了! 这在平时训练里,是能被划为严重“错漏忘”的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没了减速伞,意味着他一会儿降落时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王柱书当时根本没时间去后悔或者害怕,因为“鬼怪式”那独特的翼尖和水平尾翼已经清晰地套进了他的光学瞄准具里。 他当时做的那个动作,不是懊恼,不是犹豫,而是瞬间将这个天大的失误抛在脑后,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眼前的敌人身上。 这就是顶级战斗员的心理素质。他死死咬住敌机,在距离仅250米时,果断按下了炮钮! 三门30毫米航炮同时怒吼,炮弹像利剑一样扑向敌机。美机的右水平尾翼当场被打掉。紧接着,僚机吕纪良也赶到,补了一梭子。这架不可一世的“鬼怪式”瞬间在空中炸成一团火球。 从发现目标到解决战斗,前面磨了40分钟,真正动手只用了40秒。干净利落! 战斗结束,塔台传来用明语下达的返航命令,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褒奖。但王柱书的考验还没完。他向塔台报告:“我的减速伞没了。”指挥员沉着地指挥他延长降落航线,充分减速。最终,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陵水机场足够长的跑道,王柱书硬是靠着机轮刹车,稳稳地把飞机停了下来。 落地后,按理说犯了这么大的操作失误,处分是免不了的。但巨大的战功摆在面前,上级最终决定,授予王柱书和吕纪良一等功!那个致命的失误,后来被收录进军事科学院的教材里,作为“战场应急操作教训”的典型案例。你看,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一个错误,既是英雄功绩的一部分,也成了后人学习的反面教材。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英雄,高长吉。1965年,他为了击落国民党的RF-101侦察机,直接违反了“战机不得出海作战”的禁令,冲过海岸线把敌机揍了下来。回来后,他老老实实写检查,但毛主席知道后却说:“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么能打胜仗?” 王柱书和高长吉,一个是在关键时刻忽略了自己的失误,一个是忽略了僵化的命令。他们共同的选择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得失、甚至规章制度,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这不是鼓励大家犯错违规,而是在强调一种更高层面的担当和血性。 但我们回过头看王柱书的故事,依然觉得热血沸腾。因为技术可以迭代,但那种在极限压力下,敢于决断、勇于承担的战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前辈们,能用相对落后的装备,打出让世界震惊的战绩。 王柱书之后一路做到了师参谋长,1988年离休后在上海安度晚年。他的僚机吕纪良,1992年退休,也定居上海,在家乡无锡成了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而当时在地面指挥他们作战的副师长李景,后来更是成为了共和国的上将,官至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比较可惜的是,王柱书那架编号6021的功勋战机,后来在一次转场维修时因事故损毁,没能保留下来。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