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以吃不惯外国菜为理由,拒绝了100万美元年薪和美国国籍。他的名字叫王端鹏,2004年,他以749分几乎接近满分的成绩,成为了当年的山东省理科状元。 当美国公司开出百万美元年薪和绿卡时,这位斯坦福博士却用一句”吃不惯美国饭”婉拒了所有邀约。他就是2004年山东高考749分的传奇人物王端鹏,一个让无数人羡慕的天才,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2004年夏天,山东烟台一个普通教师家庭里,王端鹏创造了中国高考史上的奇迹。语文138分、数学149分、英语142分、理综300分满分,加上奥数竞赛一等奖的20分加分,总分749分,距离满分只差一分。这个成绩震惊了整个教育界,连他的班主任于志高都直呼”不可思议”。 王端鹏出生在1986年,父母都是普通教师,但他们的教育方式很特别。不像其他家长那样逼着孩子死读书,反而给了他很大的自由空间。小时候的王端鹏特别爱看书,经常一个人在图书馆待一下午。父亲担心他变成书呆子,就每天拉着他去跑步打球。这种劳逸结合的方式,让王端鹏不仅学习好,性格也很开朗。 2001年,王端鹏以芝罘区第五名考入烟台二中实验班。刚进去时压力很大,周围都是尖子生,他只能算中游水平。为了突破自己,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床学习,晚上熄灯后还要在走廊借光再学半小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追着老师问,本班老师不在就找其他班的,甚至拦住路过的其他年级老师请教。慢慢地,全校老师都认识了这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高二那年,数学老师发现了他的天赋,鼓励他参加奥数竞赛。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他拿下了全国一等奖,为高考加了20分。除了学习,王端鹏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是学校辩论队的主力,篮球场上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虽然个子不高,但三分球很准。 高考前一天晚上,王端鹏发了低烧,班主任很担心,但他却很淡定。第二天走进考场,他把这场考试当成了一次普通的测验。成绩出来后,全家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消息传开后,媒体蜂拥而至,但王端鹏都婉拒了采访。 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王端鹏依然保持着勤奋的学习习惯。2008年本科毕业后,他收到了美国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杜克攻读硕士期间,他主攻高分子化学领域,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为了观察一个反应过程,他连续48小时没离开实验室。 硕士毕业后,他又去了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在加州温暖的阳光下,王端鹏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其中一篇被视为”突破性进展”。他的导师对这个中国学生评价很高,认为他有着惊人的毅力和天赋。 博士即将毕业时,美国几家知名公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其中一家硅谷材料公司直接开出年薪100万美元的条件,还承诺帮他办绿卡,配备专门的研究团队。另一家波士顿的生物科技公司更夸张,递给他一份空白合同,让他自己填写期望的待遇。实验室的美国同事都觉得他疯了才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面对这些诱人的条件,王端鹏却开玩笑说:“吃不惯美国的饭呗!”这句看似玩笑的话,其实藏着他早就下定的决心。他知道,国家正缺搞科研的人才,自己这点本事,能为国家建设添块砖、加片瓦,那才叫舒坦。 2016年,王端鹏回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为研究员。相比美国的百万年薪,他在中科院的年薪只有30多万。实验室的条件也比斯坦福简陋很多,有些设备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经常需要排队使用。但王端鹏从没抱怨过,反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 有一次关键试剂断货了,他就自己想办法合成替代品,带着研究生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了72小时。深夜的实验室里,只有仪器运转的嗡嗡声陪伴着他。2022年,王端鹏带领团队在新型纳米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研发的材料能大幅减少与人体血液组织的相互作用,在病毒快速检测和疫苗载体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项成果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如今的王端鹏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社交媒体停留在2018年,内容是实验室的一张照片,配文:“今天的实验数据,比预期好1%”。这个1%,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努力才能实现。 有学生问他后不后悔放弃美国的高薪工作,他总是笑着摇头。在他看来,科研这条路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能够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点实事,这种满足感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周末的时候,他会约上几个同事打打篮球,或者回家陪父母吃顿饭。母亲做的红烧肉和葱油饼,确实比美国任何一家米其林餐厅都要可口。 夜深了,中科院化学所的实验楼依然灯火通明。在某个实验室里,王端鹏正和他的团队进行着新一轮的实验。距离他拿到749分的高考成绩已经过去了二十年。当年那个被称为”天才”的少年,如今成了一名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这,或许就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样子。
【琅河财经】一个大学老师(教授)说,她在双一流高校工作了三十年,发现一个很明显的
【4评论】【3点赞】
橘子2号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