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女子控诉,她初一的孩子,被班主任要求,让他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当着全班同

锦云祥瑞 2025-09-21 00:09:14

山东济南,女子控诉,她初一的孩子,被班主任要求,让他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不停地捡自己的名牌,学生捡完名牌还不解气,老师还“啪啪啪”地扇他,孩子低下头,一节课都不敢抬起来。 女子说,孩子回家时校服领口沾着灰,脖子上有淡淡的红印,吃饭时扒拉两口就放下筷子,往常叽叽喳喳的人,那天愣是没说一句话。她追问了半宿,孩子才攥着她的衣角,声音抖得像秋风里的叶子:“妈妈,我是不是很差劲,老师说我不配戴名牌。” 那一刻,她的心像被狠狠攥住——13岁的孩子,刚上初中,还会把“得到老师认可”当成重要的事,却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被踩碎了所有尊严。 没人知道那节课对孩子来说有多漫长。趴在冰冷的地板上,同学们的窃笑声像针一样扎耳朵,他不敢抬头,只能盯着自己的影子,机械地捡着散落的名牌,手指被粗糙的地面磨得发红。老师的耳光落在脸上时,他甚至没敢哭出声,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往头顶涌,又在低头的瞬间凉透了。后来他跟妈妈说:“我怕我一哭,老师会更生气。” 这份小心翼翼的恐惧,比身体的疼痛更让人心碎。 更让女子寒心的是,她找到学校讨说法时,那位班主任还振振有词:“他上课调皮捣蛋,不罚他镇不住其他学生。” 仿佛把学生当狗一样侮辱、动手扇耳光,是什么理所当然的“教育手段”。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不是摧残;是尊重,不是践踏。初一学生正是自尊心萌芽、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老师本该是守护这份纯粹的人,却成了亲手摧毁它的人——这样的“教育”,只会在孩子心里埋下自卑的种子,让他觉得“我真的不值得被尊重”。 之前有教育专家说过,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创伤,可能需要一辈子来治愈。有个类似的案例,学生被老师公开羞辱后,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不敢去学校,后来确诊了抑郁症,花了三年时间才慢慢走出阴影。女子不敢想,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留下这样的后遗症——现在孩子睡前总要检查门锁,说“怕老师突然进来”,甚至拒绝穿那件沾过灰的校服,这些细节像小刺,扎在她心里拔不掉。 学校后来给出的处理方案,是让班主任“书面检讨”,承诺“以后注意教育方式”。可这样轻飘飘的处理,怎么弥补孩子被践踏的尊严?怎么抚平他心里的恐惧?女子说,她不接受这样的结果,一定要为孩子讨个公道——不是要让老师难堪,是要让所有人知道,老师的权力是用来教书育人的,不是用来肆意伤害学生的。 教育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学生调皮,而是老师丢掉了“师德”。我们把孩子交给学校,是相信老师会用爱心和耐心引导他们,不是让他们成为老师发泄情绪、树立权威的工具。那个趴在地上捡名牌的孩子,他或许有错,但错的是行为,不是人格;该被纠正的是习惯,不是被踩在脚下的尊严。 希望这件事能给所有教育者敲个警钟:教育可以有惩戒,但不能没有底线;可以有严格,但不能没有温度。别让“老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变成孩子心里的阴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锦云祥瑞

锦云祥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