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哀求说:“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李世民说:“你唆使太子谋反,可想到有今日?” 643 年深秋,长安城外一处偏僻的皇家别院,寒风卷着落叶掠过青砖地面。 李元昌跪在院中,手里攥着内侍送来的白绫,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他抬头望向远处皇宫的方向,朱红宫墙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 曾几何时,他也是那宫墙内受封的汉王,享尽荣华,可如今,却要在这里结束自己的性命。 过往的画面在脑海中翻涌,从封地的肆意妄为到与太子李承乾的歃血为盟,每一个选择都像一把刀,最终将他推向了绝境。 李元昌的悲剧,始于他对 “特权” 的贪婪。作为李渊第七子,他自幼因母亲地位低微,未能像李建成、李世民那般得到重视,这份 “落差感” 让他对权力格外渴望。 李世民登基后,念及兄弟情分,将他从鲁王改封为汉王,不仅提升了爵位,还给他划拨了肥沃的封地。 可李元昌并未满足,在封地内肆意妄为:强占百姓良田修建王府,纵容手下欺压官吏,甚至私藏兵器 —— 这些举动早被李世民看在眼里,曾多次下诏约束,却让李元昌心生不满,觉得兄长 “处处限制自己”。 真正将他推向深渊的,是贞观十六年的长安之行。 彼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已到白热化阶段:李泰凭借李世民的偏爱,四处拉拢朝臣,甚至暗示自己 “更适合继承大统”;李承乾则因腿疾自卑,又担心太子之位被夺,急着寻找盟友。 两人在东宫彻夜长谈,竟发现彼此都对李世民心怀怨怼 —— 李承乾怨兄长偏爱李泰,李元昌怨兄长约束自己。 相似的不满让他们迅速达成共识,而李元昌的一句 “若殿下登基,求赐宫中弹琵琶的美人”,则成了两人结盟的 “投名状”。 李承乾为拉拢他,当场应允,随后两人歃血为盟,开始暗中筹备兵变。 据史料记载,李元昌为谋反可谓 “倾尽全力”:他将封地私养的三百亲兵偷偷调往长安,编入东宫卫队;还利用自己宗室的身份,联络对李世民不满的旧臣,为李承乾收集朝堂动向。 他甚至给李承乾出主意,“效仿玄武门之变,趁陛下围猎时发动突袭”。 可他们终究低估了李世民 —— 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对 “谋反” 最为敏感,早已在东宫和诸王身边安插了眼线。 贞观十七年,太子府卫士纥干承基因犯罪求自保,将谋反计划全盘告发,李世民得知后,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心痛。 面对亲弟与太子的背叛,李世民陷入了两难:杀李元昌,恐落得 “残杀宗室” 的骂名,还会让其他兄弟心生忌惮;不杀,谋反乃是重罪,若轻易赦免,如何服众? 他曾私下对长孙无忌说:“元昌虽有错,终究是朕的弟弟,能否废其爵位,让他闭门思过?” 可朝堂之上,高士廉、李勣等开国功臣纷纷上书,直言 “汉王罪比汉之刘旦,若赦免必致七国之乱”,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要求 “严惩以正国法”。 李世民看着满朝的奏疏,又想起玄武门之变的血雨腥风,深知 “皇权容不得半分妥协”,最终下令赐死李元昌。 当李元昌在殿中跪倒哀求 “饶臣弟一命” 时,李世民的声音冷得像冰:“你唆使太子谋反,可想到有今日?” 这句话彻底击碎了李元昌的幻想,他瘫坐在地,泪水混着悔恨滚落。 被押往别院后,他看着手中的白绫,终于明白:自己对权力的贪婪,对兄长的怨怼,早已将那点兄弟情分消磨殆尽。最终,他选择用白绫结束了生命,时年不过三十余岁。 李元昌死后,李世民虽未株连其家人,却下令 “削去其宗籍”,彻底抹去了他在皇室中的痕迹。 这场谋反案,也让李世民对宗室子弟更加警惕,此后制定了更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 而李元昌的悲剧,也成了初唐皇室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 —— 在皇权的漩涡中,欲望一旦失控,再亲近的血缘,也终究抵不过国法与权谋。 信源:咸阳市文物事业管理局编. 咸阳市人物志[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