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近日抵达加尔各答,主持召开印军的联合指挥官会议,会议预计将从15日持续至17日。 这次会议从9月15日一直开到17日,三天三夜,规格之高,阵容之大,已经不是一般的军事例会可以比拟。 莫迪亲自挂帅,国防部长辛格、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防务秘书等文官高层悉数到场,三军参谋长和各大战区司令也全部列席。 按印度官方的说法,这是印度军方最高层面的“头脑风暴”,但不难看出,这场会议背后,藏着的不只是讨论,而是一次彻底的“大清洗”。 今年的会议主题很直接:“改革之年——为未来转型”。听上去像是一次内部总结会,实际上却是一次军事方向盘的大调整。 背景也很明确:2025年5月,印巴边境爆发冲突,印度空军的迟缓、陆军的配合不到位以及三军之间的“各自为政”。 让印度在这场意图展示武力的行动中,反而暴露出一身短板。“5·7空战”成了压在莫迪政府心头的一块石头。 冲突过去几个月,印度没有第一时间召开改革会议,而是选择先“庆祝胜利”,再缓缓“总结教训”。 这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另一方面也是让军方有时间把问题理清。 现在这个时点,会议的召开,既是一次系统性复盘,也意味着一场准备已久的改革真的要动真格了。 首先要动的,是兵役制度。印度当前的军费虽然在全球排进前五,2025-26财年预算高达6.81万亿卢比,但其中超过三分之二都花在人力成本上,尤其是养老金。 不少退役军人还不到40岁就开始长期领取退休金,不仅财政压力大,也让军队结构严重老化。 2022年印度推行“烈火之路”计划,试图压缩服役年限、缩减福利,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次会议上,兵役制度改革再次被摆上桌面。 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触动养老金等敏感内容,势必会引发社会反弹,尤其是对军队依赖度高的印度农村地区,抗议随时可能升级。 另一个核心议题,是指挥体系的重构。印度目前的指挥体系非常传统,各军种各自为政,整整17个司令部各管一摊,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司令部只有两个。 现代战争强调的多域联动、快速响应和统一指挥,在这样的架构下几乎无从谈起。 这次会议提出将现有的指挥体系打散重组,整合为西部、北部和海上三个综合战区,甚至可能设立防空战区,形成更类似中美的现代作战体系。 不过,改革向来不是一锤定音的事。印度空军对战区制的抵制由来已久,担心自己沦为“支援部队”,这次也不例外。 实际上,5月的冲突中,空军反应迟缓,让莫迪政府抓住了“改革借口”。但要真正推动战区制,绕不过军种之间的利益博弈。改革喊了多年,真正落地的却寥寥无几。 会议还讨论了技术现代化的问题。印度近年来喊得最响的口号就是“自力更生印度”,但现实却是,武器装备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高端战机和导弹系统。 会议提出要加强自主研发,推动三军联合创新,建立起数字化指挥网络,同时补齐网络战、情报战等非传统领域的短板。 这些内容听上去很先进,但问题依旧绕不开钱——当大部分军费都用来发工资和养老时,想搞现代化,资金从哪来? 这次会议之所以被外界高度关注,还因为它是冲突之后莫迪第一次与全体军方高层密集接触。 无论是兵役制度的改革,还是战区指挥的重组,亦或是技术路线的更新,莫迪显然希望借助这次事件的“反思窗口期”,推动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正因为如此,会议被称为可能是印度建军以来最具决定性的会议之一。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可能很骨感。一方面,军内的抵触情绪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改革若触及社会敏感点,莫迪政府也必须做好面对街头抗议的准备。 而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使会议达成共识,后续的执行力也将是个巨大的考验。印度过往的很多改革计划,最终都因执行滞后或内部扯皮而不了了之。 有分析指出,此次会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度军队未来十年的走向。 如果莫迪政府能在这次会议上敲定方向、推动落地,印度军队或许有机会在未来的地区博弈中提升应对能力。 反之,如果改革再度陷于纸上谈兵,那无论再多的会议、再密集的表态,也无法掩盖体系老化和效率低下的现实。 《印度时报》在评论中指出,改革从来不是靠一场会议就能完成的,尤其是在一个军种之间长期“各扫门前雪”的体系中,想要推动协同,必须有打破既得利益的决心。 从目前的会期安排和议题准备来看,莫迪显然想借这股“改革东风”拔一根大钉子。 但这根钉子能不能拔得下来,不仅看总理有多强势,更要看军方到底有没有配合的意愿。 信息来源: 《莫迪将召集三军一把手,来一次大规模的改革行动?》——新浪财经
特朗普昨晚(9月15日晚)发文写道:“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国在欧洲举行的大型贸易会议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