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担心:上海离日本、台湾都那么近,万一中日开战,上海是不是最先挨打?   确

未央细说 2025-11-28 19:20:09

不少人担心:上海离日本、台湾都那么近,万一中日开战,上海是不是最先挨打?   确实,上海最“显眼”。上海离日本冲绳直线距离才800多公里,离台湾也近,加上1937年金山卫登陆的历史,谁心里都会犯嘀咕。但现在的上海早不是当年任人拿捏的样子了,真要是开战,上海绝不可能是最先挨打的地方,更不会轻易被打垮。   先说家门口的防御网。东海舰队的常态化巡航半径早已覆盖琉球群岛以东海域,055型万吨大驱组成的舰艇编队能在800公里外形成第一道拦截线——这种被北约称为“刃海级”的驱逐舰,搭载11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可兼容鹰击-18反舰导弹、海红旗-9B防空导弹,单舰就能同时应对空中、水面和水下威胁,配合舰载预警机和“翼龙-2”无人机组成的侦察体系,任何舰艇或战机的异动都逃不过24小时监控。   岸基反舰导弹部队部署的东风-21D,射程覆盖整个东海大陆架,从发射到命中目标仅需十几分钟,其末端机动能力让现有反导系统难以拦截,更不用说长三角地区的防空识别区,由多部新型相控阵雷达构建的预警网络,配合歼-20、歼-16组成的空中巡逻队,能在发现威胁后5分钟内完成升空拦截,这套防御网不是摆样子的,仅2024年东海舰队就开展了12次跨海区联合军演,实战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80年前那种日军轻易登陆的场景早就成了历史。   再者,攻击上海的战略成本已超出任何对手的承受力,2024年上海GDP达5.3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稳定在3.5%以上,经济规模位列全球城市第五,相当于整个瑞典的经济体量,这里聚集着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群,上海港年吞吐量超4700万标准箱,其中60%以上是国际中转货物,一旦遭受攻击,日韩的汽车零部件、东南亚的电子元件、欧洲的奢侈品都会卡在港口,全球供应链将出现长达数月的断裂。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整车下线量突破300万辆,其中100万辆出口全球,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半壁江山,工厂停产会直接导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缺货。   更要命的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市值达50万亿元,汇聚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机构,这里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枢纽,股票、债券、外汇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引发全球金融震荡。   对手要是敢动上海,不仅要面对中国的雷霆反击,还得承担全球经济衰退的责任——日本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20%,仅汽车出口一项就占其对华贸易额的35%,真打起来受损的绝不止一方。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防御不再是“守滩头”,而是依托长三角的产业纵深,上海的关键产业早已不是集中在市区,而是分散在苏浙皖三省的16个城市里,形成半径300公里的产业协作圈。   芯片制造领域,合肥长鑫存储的DRAM芯片产能占全国的40%,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了200多家半导体企业;航空航天研发方面,南京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杭州的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任务;军工配套企业更是遍布无锡、宁波,无锡的江南造船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军用舰艇生产基地之一,宁波的中科院材料所研发的特种材料广泛应用于战机和导弹。   就算上海局部受影响,周边城市能立刻承接产能,比如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转移至昆山、常州,电子代工厂能在苏州、嘉兴快速重启生产线,这种分布式布局的韧性远超想象,对手就算想打击经济命脉,也得面对长三角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铁网络——这里每百平方公里就有1.2公里高速公路,高铁通车里程超5000公里,能在4小时内完成关键物资转运。   更何况长三角还部署着多个军事工业基地,能快速为前线提供装备和物资支援,这种纵深是80年前的上海根本不具备的。   当然,警惕性不能丢,但恐慌就没必要了,上海的安全不是靠运气,是靠实实在在的国防力量和战略布局,那些网上渲染“上海首当其冲”的言论,要么是不懂现代战争的立体攻防逻辑,要么是别有用心的舆论炒作。   中国的国防建设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重镇和战略要地,早就被纳入了最严密的保护体系,从800公里外的舰艇编队到300公里内的产业纵深,从金融市场的全球影响力到军事科技的硬实力,这些都是上海安全的底气。   你说,在这样的实力面前,谁还敢轻易打上海的主意?评论区里聊聊。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未央细说

未央细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