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警告!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即使没有2.6万亿日元,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对于日本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 东京的空气虽然还算清爽,但氛围却并不轻松。外交场上的寒意,已经吹进了九州的果园和京都的老街。 农户望着熟透却无人问津的芒果,陶艺师擦拭着清水烧的灰尘,心里都明白,问题不在天气,而在游客没来。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熊野英生说得直白,如果现在的中日紧张关系持续下去,日本一年就可能损失超过2万亿日元的中国游客消费,不是虚惊,是实打实的钱袋子要瘪下去。 很多人可能觉得数字太抽象,但把2万亿日元换算一下,就差不多等于中国游客去年在日本花掉的三分之二。 这笔钱,不是在银座刷卡买奢侈品,而是在秋田的小镇买了稻庭乌冬,在冲绳的海边带走了几袋海盐,在北海道的奶酪工厂排了整整一小时的队。 2024年,日本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一年在日本消费了3.4万亿日元,占到所有外国游客消费的四成多。 更关键的是,中国游客的消费不集中在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他们愿意深度游,愿意尝试地方的特色产品。 比如九州的宫崎芒果、岩手的南部铁器、京都的清水烧,这些原本可能因为交通不便或知名度不高而被忽视的地方,因为中国游客的到来而重新焕发生机。 相比之下,欧美游客更倾向于走经典路线,买品牌货、住高端酒店;东南亚游客虽然也多,但消费力与消费范围都有限,主要还是走性价比路线。 这样的结构差异,让中国游客成为日本地方振兴战略中最核心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地方经济的“活血”。 过去就有前车之鉴。2012年的钓鱼岛争议让中国游客赴日数量骤减了40%,九州、冲绳等地的旅游收入直接砍半,不少靠游客吃饭的小店撑不下去,地方政府最后只能找中央要钱救急。 如今的形势与当年类似。中国方面发布了赴日旅游安全提醒,市场立刻有了反应。不少中国旅行社开始退订,个人游客也在观望。东京的酒店虽然灯火通明,但入住率却在下降;北海道的滑雪场还没开门,就收到了大量取消订单的通知。 有人提出可以靠其他国家游客“补缺”,比如吸引澳洲、中东富裕人群。听起来挺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澳洲游客在日本的占比不到3%,而且他们八成的消费集中在东京银座这类奢侈品聚集地。地方特产、乡村民宿、地方巴士一分钱也捞不到。 更别说还有就业问题。中文导游因为客源减少被迫转行;水果种植户原本针对中国人口味培育出的高甜度品种,现在找不到买家;地方工厂为游客定制的包装线停摆,连带运输、冷链、食品加工等上下游行业也开始紧张。 东京股市对此也有反应。最近几个交易日,百货、运输、地方旅游相关板块全面下跌。 更严重的是,全球竞争已经开始。中国游客的出境游选择非常丰富。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不仅价格亲民,环境也更友好。 欧洲则靠文化和艺术吸引人,而这两类国家最近都在积极争抢中国游客,推出签证优化、中文服务等措施。 2025年前七个月,中国赴日游客还多达500万人次,但现在的退订潮,已经把这部分人群推向了别的国家。 这些流失的客源,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尤其是在全球都在抢人的时候。 而这场风波的根源,其实并不在旅游本身。旅游只是中日关系紧张的“温度计”。当政治关系变冷,游客自然也不会热情。 中国游客对于日本地方经济来说,不是额外加分,而是维持基本运转的“底盘”。 更现实的问题是,日本有没有能力在短期内找到替代方案?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培养新客源、开发新市场都需要时间和投入,但眼下的问题是现实的账单已经到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不可能靠空等解决。 连周边国家也开始重新评估与日本的合作。泰国、马来西亚对与日本新开通航线的计划出现了观望情绪,部分航司甚至暂缓了航线审批。 日本现在面临一道选择题。是继续在政治上强硬,以牺牲经济为代价,还是试图修复与中国的关系,维持地方经济的基本稳定。 说到底,搞对抗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很可能首先由农户、手艺人、小店主来承担。 旅游业的繁荣,不只是景点漂亮、服务周到,更关键的是游客的信任和安全感。如果游客担心出行风险、感受到敌意,再好的风景也没有吸引力。 中日关系的温度,决定了日本旅游产业的“体温”。未来的方向,是继续硬碰硬,还是缓和修复,让游客回流,决定权其实早已不只在政府手中,也在两国人民的态度里。 信息来源:日本专家:中国游客锐减将致日本损失超2万亿日元—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