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会谈结束,日本终于表态了!日本NHK报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称:这次会谈,并不会改变政府之前立场,台海和平稳定对我国安全至关重要。 表面上看,木原稔的这番话温和中立,听着像是和平“倡议”,但细细一琢磨,怎么都透着一股“似是而非”的味道。 嘴上说不变立场,背后的动作却节奏越来越快。 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一边强调和平稳定,一边却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频频出手。说得是中立,做的却是干涉。 真正要追问的,不是他们怎么说,而是他们做了什么。这背后的逻辑,不是情绪化的临时反应,而是日本一整套筹码的系统运作。 从经济到军备,从岛屿到联盟,日本正在重新布局它的“安全地图”。 在经济上,日本一边大谈“供应链安全”,一边悄悄把半导体设备清单递到了美国手里。 2024年起,日本跟着美方脚步,把二十多种关键芯片设备列入出口限制名单,表面是防风险,实则就是精准地切断中国高端制造的升级路径。 这些设备多数来自东京电子、尼康、佳能等企业,覆盖光刻、刻蚀、检测等核心环节。中国企业受限不说,整个全球芯片上下游产业链也被拖进泥潭。 但讽刺的是,另一边,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贸易却一路飘红。去年日台贸易额逆势增长,特别是高精度传感器、自动化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出口额度刷新历史纪录。 日本表面上维持“一中政策”,但在对台经贸中频频放松限制,就是在用经济手段做政治文章。 说白了,这种“两头下注”的操作,就是把身子探向中国市场,把神经连到“台独”势力。 日本口口声声说“稳定”,但在军事上的动作,却频频踩线。在西南诸岛建设前沿军事基地,已不再是新闻。 石垣岛、宫古岛这些距离台湾不到两百公里的岛屿,如今正逐步变成“要塞群”,部署导弹、扩建弹药库、提升岸防火力。 不仅如此,日本还高频参与联合军演。最近与澳大利亚的“护身军刀”演习,就是围绕“夺岛作战”展开的。 日本虽说自己“专守防卫”,可这种规模和频率,怎么看都不像是守,而更像是备战。 这些军事动作并非偶然,而是日本安全战略的转向。战后七十多年,日本一直被“和平宪法”所约束。 但如今,借“安全威胁”之名,它正在一步步突破底线。台海局势被当成“口实”,西南岛链则成了“跳板”。 将视线拉得更远些,日本在政治上也不再遮掩其战略意图。右翼势力正逐渐主导对华政策走向。 从靖国神社的每年例行参拜,到对历史问题的刻意模糊,再到在台湾议题上的高调介入,一系列言行表明,这股思潮正变得不可忽视。 以高市早苗为代表的保守派政客,不仅在国内炒作“中国威胁”,还在国际场合力推所谓“民主阵线”。台海被他们包装成“价值战线”,而日本则自设为“前线堡垒”。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正积极推动北约“东来”,并在东京设立联络处。这种行动,名为“合作”,实为借力。 不光拉北约进亚太,还与美方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合拍,试图构建一个经济加安全的复合包围圈。 这种“拉帮结派”的行为,已经引发亚太多国的担忧。因为它不仅破坏多边合作气氛,还在地区制造对抗氛围。一个和平发展的亚太,正在被地缘政治的拉扯变得紧张。 日本的算盘打得很响,一手打经济牌,一手打军事牌,再加上政治包围,试图在中美博弈之间找准立足点。 但问题在于,这种“上蹿下跳”的策略,注定难以走远。既不能彻底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无法真正获得西方的全面信任。 中国方面的态度则十分明确。山东舰编队连续穿越宫古海峡,不是炫耀,而是用实战化演练表达决心。 与此同时,《反外国制裁法》也明确划出法律红线,任何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都将面临对等反制。 中国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问题上,立场从未模糊。台海稳定确实重要,但这不能成为任何国家干涉的借口。 中国有能力、有工具,也有意志,去应对任何形式的挑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 日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转化成各种变相制衡的操作。但现实是,无论经济战线还是军事部署,都难以真正改变亚太格局。 一旦真正触碰核心利益,所谓联盟不过是纸老虎。最终,搬起石头砸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台海不是某些国家的“棋局”,而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任何试图插手的外部力量,哪怕披着“和平”的外衣,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