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说中了,俄罗斯媒体抛出一句硬话:若东方大国一味退让,跟风挑衅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多;唯有守住红线、让挑衅者付出代价,才能换来真正的尊重与平静。 这句话听着刺耳,却是用血泪写成的历史规律,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城内,目标直指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他们先是像强盗一样疯狂劫掠,将园内历代收藏的奇珍异宝洗劫一空,在把能拿的都拿走后,为了彻底羞辱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一把火将这座无与伦比的皇家园林烧成一片焦土。 面对如此国耻,清廷的选择不是奋起反击,而是继续屈服,用签订《北京条约》的方式,换取侵略者的暂时收手,然而,这种用主权和尊严换来的“安宁”,真的可靠吗? 其实,这一切的悲剧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廷被打得措手不及。 战败后,他们迅速选择了妥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偿巨款,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花钱买平安,总算能让国家消停了。 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满足了对方的胃口,就能换来和平,可他们完全想错了,这次退让非但没有换来安宁,反而像是在一群鲨鱼面前划开了一道口子,血腥味吸引了更多的掠食者。 列强们看清了清廷外强中干的本质,明白了这个东方大国是可以轻易勒索的,于是,当他们有新的、更大的欲望时,发动战争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这种退让的恶性循环,在甲午战争中达到了顶峰,这一次的对手,是曾经向中国学习的邻居日本,一场惨败,让清廷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屈辱的《马关条约》。 不仅要赔偿二亿两白银的天价军费,更要将台湾全岛割让出去。这次失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彻底扯下了清廷最后的遮羞布,向全世界宣告:这个国家已经虚弱到谁都可以来咬上一口了。 果不其然,甲午之后,列强们再无顾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夺取旅顺、大连,法国、英国也接连下手。 清廷“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幻想,最终换来的是国家被撕成碎片的结局,历史用最残酷的方式证明:一味退让,只会让豺狼的胃口越来越大,它们不会有任何同情,只会觉得你软弱可欺。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年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教训可以被遗忘,我们享受的和平与尊严,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再退让,懂得了如何用实力捍卫自己的红线。 这句来自俄罗斯媒体的“硬话”,不过是再一次提醒我们,历史的规律从未改变:唯有敢于斗争,才能赢得真正的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