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让人失望! 香港大埔火灾后,最先挺身的不是李家,也不是何家,而是霍氏家族。 在香港大火发生后,霍家第一时间就捐助了3000万港元支援受灾居民。 这3000万港元砸下来的速度,比消防喉里的水喷向火场还要快。澳门霍英东基金会、香港霍英东基金会连同霍英东集团一起发声,没用花哨的辞藻,就一句实实在在的“支援居民”,钱跟着声明同步到位。有人翻出后续的捐款清单,李嘉诚基金会捐了8000万,李兆基基金也捐了3000万,可霍家的特别之处在于“第一时间”这四个字——灾情刚起,人心最慌的当口,他们先把定心丸递了过来。 霍家这波操作,根本不是临时起意的“应急公关”。往上数几代,这个家族的底色里就刻着“先伸手”的基因。当年抗美援朝,西方国家对内地实施全面禁运,是霍英东带着船队冒死运送柴油、药品这些急需物资,那时的风险可比捐钱大多了。后来开发南沙、建白天鹅宾馆、捐钱建体育场馆,桩桩件件都是赶在别人前面做实事。到了霍启刚这代,不管是做青年工作还是参与公共事务,也没丢过这份“抢着担责”的家风。 网上倒有人嚼舌根,说霍家捐3000万不如李家的8000万“大气”。这种比法实在荒唐。捐款从来不是豪门间的数字竞赛,霍家的可贵在于“最先”二字。火灾刚发生时,谁也说不清损失多大、需要多少资金,霍家没等、没算、没观望,直接把真金白银拿出来。就像有人掉进水里,第一个跳下去救人的,难道要因为没穿救生衣就被指责不够周全? 何况这3000万背后,是霍家一贯的行事风格。他们很少把慈善当噱头,当年霍英东给暨南大学捐100万美元,没搞盛大的捐赠仪式;后来支持体育事业捐了十几亿,也只是默默建场馆。这次霍启刚发帖呼吁大家援手,字里行间全是关切,没提一句家族的功劳。这种不声张的善意,比那些大张旗鼓的捐赠更让人觉得踏实。 香港的豪门不少,但能把“责任”刻进家族血脉的不多。霍家这波最先挺身而出,不是为了争什么名头,只是把“守望相助”这四个字做了最实在的注解。灾情里的善意从不分大小先后,但最先伸出的那双手,永远最暖人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