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解放军在部队门口救下一老汉,团长:他是团荣誉室里的英雄 1996年的冬天,在辽宁本溪的深山沟里,几个解放军哨兵在营区门口的雪窝子里捡回了一个快冻僵的老汉。等团长王永久赶过来的时候,这个还没缓过劲儿的老人,硬是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敬了一个不太标准但极度庄严的军礼,喊出了那句让在场所有人头皮发麻的话: “报告首长,原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排长常孟兰,奉命掩护全团撤退,任务已完成,请首长指示!” 他叫常孟兰。 这事儿得从河北赞皇县的一个小村子说起。1996年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在杀猪宰羊,唯独常孟兰家里炸了锅。这老爷子像魔怔了一样,到处找亲戚借钱。理由很简单也很离谱:他要去东北,找老部队复命。 家里人拦不住,村里人看笑话。毕竟这老爷子平时就有点“怪”,总说自己打过大仗,是英雄,可你看他那样子,哪里像个功臣?大家伙儿都劝他,这么大岁数了,别折腾了。常孟兰根本听不进去,揣着东拼西凑的路费,背着一袋干粮,卷起铺盖卷就走了。 这老爷子也是个狠人。到了本溪火车站,一打听,老部队驻扎在桥头镇。那时候客车都停运了,他硬是靠着两条腿,在那天寒地冻的东北雪地里走。要知道,那可是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这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来说,跟玩命没区别。 结果老人倒在了离部队大门不远的地方。得亏是给军营送给养的车路过,把他捡了回去,不然这世上就少了一个传奇,多了一个路边的冻死骨。 在团部暖和过来后,面对一脸疑惑的团长王永久,常孟兰报出了那一长串番号。王团长当时就愣住了,晋察冀军区四纵?那可是这支部队的老祖宗番号啊。 老人越说越激动,讲起了1948年的桑园镇阻击战,讲起了自己怎么和部队失散。王永久听着听着,觉得这剧情怎么这么耳熟?他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光,猛地一拍大腿:“老人家,你跟我来!” 王永久把常孟兰领到了团史荣誉室。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前,王团长指着上面一个戴着大红花的人问:“老人家,你看这是谁?” 常孟兰一看,那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照片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排长,正是48年前的自己! 身份确认无疑,眼前的这个“叫花子”一样的老头,就是团史里记载的战斗英雄。 王永久庄重地回了一个军礼:“孟兰同志,你的任务完成了,我代表全团感谢你!” 这一声“任务完成”,常孟兰等了整整48年。 当年战斗打完,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又和部队失联。回到家乡后,因为拿不出证明,也没人信他的话,甚至有人风言风语,说他是不是当了逃兵。 他心里憋着一口气:我必须找到部队,我得告诉组织,我常孟兰没有退缩,我的兄弟们也没有退缩,我们守住了! 常孟兰当年接到的任务,是在1948年掩护大部队撤退。连长何有海当时给他的死命令是:“只要听不到集结号响,就得一直打下去,剩最后一个人也得打!” 常孟兰带着5班的7个战士,守在最前沿。对面是国民党的主力,坦克大炮轮番轰。这8个人硬是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天黑了,敌人还在攻。小战士跑过来喊:“排长,咱们撤吧,大部队肯定早走了,再不走就被包围了!” 常孟兰心里也急啊,但他是个死脑筋,也是个真军人。他吼道:“没听到号声,谁也不准动!动摇军心者,军法从事!”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七名战友全部牺牲,常孟兰在最后时刻突围,却再也没能找到大部队。那一声没吹响的集结号,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结。 在荣誉室里,常孟兰问王团长:“我的老连长何有海还在吗?我想问问他,当年到底吹没吹号?” 王团长查阅资料后,很遗憾地告诉他,资料显示何有海连长可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了。常孟兰听完,沉默了很久,最后只是长叹一声。 直到2008年,也就是常孟兰去世3年后,央视做节目时才意外发现,老连长其实没死,也没去朝鲜,而是回老家务农了。他的名字被记错了,是“和有海”,不是“何有海”。 当记者找到和有海老人,问起当年的事时,这位老连长流着泪说出了真相:当年确实没有吹响集结号。 如果吹响军号,很可能会暴露主力部队的位置,导致全军覆没。为了保住几千人的大部队,和有海只能含泪牺牲掉这留守的8个人。 “是我对不起常孟兰,对不起那几个弟兄啊……”老连长在镜头前哭得像个孩子。 常孟兰从部队回来后,整个人都变了。他去烈士陵园看了老团长宋选才的墓,在墓碑前絮絮叨叨说了很久:“团长,任务完成了,子弹打光了……” 他没要部队给他安排的养老待遇,也没要一分钱补助。他说:“我找部队是来交差的,不是来要待遇的。那么多战友都死了,我还活着,这就已经是最大的待遇了。” 回到家乡后,常孟兰常去附近的石家庄陆军学院靶场转悠。看着那些年轻的娃娃兵训练,他眼睛里才有光。后来也是多亏了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帮忙查档案,才有了后来寻亲成功的故事。 2005年,常孟兰老人安详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