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400(柏鹰),被业内称为“中国版支奴干”,首飞成功意味着我国吨级重载无人直升机正式“破茧” T-1400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纵列双旋翼+吨级商载+高原适航”三大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突破,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民用中型无人直升机一流水平,并在适航取证和商业模式上率先落地。 它既能为国内低空经济提供“重载干线”工具,也可作为高原、海岛及边防战术补给的战略级装备,对万亿级低空产业具有显著的“节点撬动”效应。 综合各方披露数据与试验结果,其技术水平可概括为“三点突破、两项对标、一条赛道”—— 一、三点核心突破 1. 载重-续航比刷新行业记录 - 最大起飞重量1.4t,有效载荷650kg(含油),已接近轻型有人直升机的商载水平; - 200kg任务载可连续飞行8h,500kg任务载仍可飞2h以上,将国内工业无人机的“小时级/百公斤级”直接拉到“吨-小时”量级,开启低空经济的“吨级时代”。 2. 纵列双旋翼+双发冗余 - 采用与CH-47类似的前后反转双旋翼,取消尾桨,功率利用率提升7-15%,同功率下载荷比单旋翼高30%以上; - 两台130kW重油活塞发动机互为备份,任意单发失效仍可安全返航,解决了吨级无人机“动力不足、安全余度低”的痛点。 3. 高原-复杂环境适应性 - 通过优化桨盘载荷与涡轮增压,实用升限达6500m,最大起降高度5000m,填补我国海拔4000m以上“高原无人直升机”空白; - 6级抗风、中雨条件下可正常作业,工作温度-40℃~+55℃,覆盖高原、海洋、沙漠等多场景。 二、两项国际对标 1. 性能对标国外同级产品 - 与意大利AW09、俄罗斯Ansat-U等1.5t级轻型直升机相比,T-1400载重、速度(180km/h)基本持平,但无人化、成本与维护优势明显; - 与美军CH-47(22t起飞/10t载重)体量差距仍大,但定位“低成本民用支线/战术补给”,用“数量换吨位”思路形成差异化竞争。 2. 适航取证走在国际前列 - 2025年7月民航局完成《专用条件(建议稿)》集中评审,T-1400成为国内首个进入“适航审定核心阶段”的重载无人机,为吨级机型适航标准建立提供模板。 三、一条新赛道——低空经济“干线-支线”重载节点 - 按公开试飞数据,T-1400“5km往返、3t/小时”货运强度,可覆盖山区、岛礁、高原哨所等“公路-多旋翼”都够不到的中间层; - 意向订单已超1300架,集中在农林植保、应急消防、岛礁补给、医疗救护等场景,单机灭火面积>1000㎡,可搭载2医+1患,被视为“空中120”与“空中微型卡车”结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