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时事评论员谢寒冰:你们知道中国大陆这两天在干什么吗?他在给全国的退伍军人制发预备役人员证。那大陆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呢。你要知道大陆做每一件事情,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深远考虑的,这一点不容小觑。 新华网和国防部11月26日的权威发布,这张《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人员证》是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明年3月1日起正式开始制发启用。这可不是临时拍板的应急举措,中央军委办公厅专门发了通知,要求各级单位都得绷紧弦,按规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足见其分量。 有人或许犯嘀咕:不就是个证件吗?以前没发过?还真不一样。这次的新证,是把过去只发给预备役军官的证件,升级成了覆盖军官、军士、士兵全群体的统一凭证。别小看这名字里的“人员”俩字,范围一下就扩全了。不管是扛过指挥旗的军官,还是精通装备的军士,乃至技能扎实的士兵,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身份凭证。而且这证是本芯设计,防伪技术拉满,军地通用认可度高,每个人还有专属的唯一身份号,相当于给预备役队伍建了套电子档案。 要读懂这波操作的深意,得先搞明白预备役到底是支啥队伍。说白了,就是“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特殊力量。这些人都是从部队里出来的骨干,枪没生疏、战术没忘,一旦有需要,能以最快速度集结归队。以前呢,大家知道自己是预备役,但缺个统一的、有官方分量的证明。现在证一到手,就不只是退伍老兵,还是国防力量的一份子。 对老兵来说,这张证远不止是个本本,是实打实的荣誉勋章。现在国家给发这证,就是国家从没忘了你们的付出,你们的军事技能、你们的责任意识,一直都被需要着。以后参与抗洪抢险、森林灭火这些应急任务,或者回营参加复训,掏出这证,身份明明白白,这份荣誉感,比啥奖励都金贵。 站在国家层面看,这步棋走得那叫一个深谋远虑。现在的国防安全,早不是养兵千日就能高枕无忧的,得有藏兵于民的智慧。咱们国家每年都有大批军人退伍,这是笔实打实的国防财富。但以前,这些力量的管理有点散——谁擅长通信、谁精通工兵、现在在哪工作,没法一下子精准对接。这证一发,配上专属身份号的信息化管理,相当于建了个全国预备役人才库。前线缺雷达操作手,调阅系统就能匹配到相关老兵;灾区需要工程支援,懂爆破架桥的骨干立马能集结,动员效率直接翻番。 更关键的是,这证不是孤立的,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人员法》配套的组合拳。法律里写清了预备役人员的权利义务,这张证就是把这些条款装进口袋。比如老兵参加训练,误工补贴、医疗保障拿着证就能按规定领;同时,训练要达到啥标准、执行任务要守啥纪律,也通过这证进一步明确。一套“法律定规矩、证件作凭证、管理有抓手”的体系就立起来了,让预备役建设彻底告别“凭经验”,走上规范化轨道。 千万别觉得这是临时起意,看看时间点就知道有多讲究。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不少,国防储备必须跟得上节奏。这个时候推出统一的预备役证,既是给国防体系补短板,也是释放一个明确信号:咱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不光有现役军人扛大旗,还有千千万万预备役老兵作后盾。这种“全民皆兵”的底气,才是最硬的安全屏障。就像疫情时全民动员一样,真到关键时刻,这股力量能瞬间拧成一股绳。 谢寒冰说“大陆做事不容小觑”,这话真没掺水分。大陆搞建设向来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脱贫攻坚不是拍脑袋,是按规划一步步啃硬骨头;科技突破不是碰运气,是跟着“五年计划”稳扎稳打。这次发预备役证也是同理,不是应对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而是国防建设长远布局里的关键一步。它把老兵的个人荣誉和国家的国防需求牢牢绑在一起,既激活了存量的国防资源,又让“国防责任”的观念更深入人心。 这证背后还有份暖心的考量,很多人可能没留意到。不少老兵退伍后,会经历一段身份转换的迷茫期,从军人到普通人,总觉得少了点啥。现在有了这张证,就相当于国家在说:你们的军旅生涯没结束,只是换了个岗位继续为国家出力。在工厂里当技术员,是国防工业的后盾;在工地上搞建设,是应急工程的储备力量。这种“从未离开”的归属感,对老兵来说比啥都重要。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从不是靠秀肌肉撑场面,而是靠这种藏在细节里的实力。当每一位老兵的技能都能被精准调用,每一份担当都能被有效激活,这样的国防体系才真正有韧性。这张巴掌大的证件里,装着的是老兵们从未褪色的军旅初心,藏着的是国家未雨绸缪的国防智慧,更撑起了十四亿人的安全感。 所以说,谢寒冰关注到的这个细节,其实是看懂了大陆国防建设的一盘大棋。这证发下去,发的是荣誉,是责任,更是底气。以后再有人问咱的国防靠啥,答案里除了现役军人的铁血冲锋,还得加上这些揣着预备役证的老兵——平时是守护家庭的顶梁柱,急时是冲锋在前的勇士,这才是最靠谱的安全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