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2岁的溥仪,被十几个宫女摁在床上玩游戏。他很兴奋,但玩了很久,还是累了,可宫女不肯让他休息。最后,溥仪支持不住,昏死过去。 溥仪于1906年出生在醇亲王府,本是王公子弟,却在两岁时被慈禧太后选为光绪帝嗣子,抱入紫禁城钟粹宫。光绪帝次日即崩,慈禧也随之离世,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扶他登基,年号宣统。那时他尚在襁褓,宫中事务全由大人把持。他名义上统领天下,实际不过是摆设。辛亥革命爆发后,1912年清帝退位,溥仪虽失皇权,却依《清室优待条件》继续居于紫禁城,每年获四百八十万两白银,维持内务府运转。表面看,这座红墙黄瓦的宫殿依旧威严,内里却已腐朽不堪。 十二岁时,溥仪的日子已成固定模式。早晨起床,太监端来铜盆热水,跪地擦洗。他换上绸缎袍子,步入毓庆宫书房,帝师朱益藩、伊克坦等讲授《十三经》和满文。他读书不用功,常生病请假,或让太监传谕老师休息。兴趣全在御花园的大槐树下,蹲看蚂蚁半天,忘却饭食。后来迷上斗蟋蟀、养蚯蚓,用古瓷盆缸喂养昆虫。老师们无奈,早晨让总管太监张谦和在门外大声诵读课文,请安时逼他背诵给太妃听。满文更糟,连字母未学全,随伊克坦去世而废。午饭山珍海味堆满桌,他吃几口即推开。下午去端康太妃、瑾妃处请安,太妃们坐炕上,宫女递茶,空气中胭脂味淡淡飘散。课业毕,太监小德张领他去花园斗蟋蟀,宫女捧果盘递蜜饯。那些年长宫女,管洗衣叠被,却总捏袖子说笑。太监默许,只为稳位。 他自幼被隔离家人,母亲苏完瓜尔佳氏与父亲载沣不得常伴,只能隔墙遥望。宫中规矩严苛,他外出需层层请示,接触外界仅靠帝师庄士敦的英文课。庄士敦带他看电影、穿西装,教西方礼仪,却也助长他的任性。溥仪多疑自私,常疑太监偷窃,1923年大婚后遣散八百余太监,只留少数伺候皇后婉容与淑妃文绣。社会上称赞此举进步,实则源于私心。太妃们哭闹反对,无济于事。遣散后,宫中更显空荡,太监宫女余者愈发肆无忌惮。他们表面恭顺,暗中操控溥仪起居,借游戏或闲话影响其喜好。溥仪虽享特权,如鉴赏宫中书画,却如提线木偶。民国军阀混战,外界动荡,紫禁城成孤岛,他身处其中,既傲慢于皇室虚名,又自卑于无力。 1922年前后,紫禁城内务府松懈,太监宫女行为失范。溥仪十二岁时,早晨课业负担重,帝师要求背诵古籍,他常心不在焉。下午请安毕,太监领他娱乐,宫女围上递物。这些仆役摸透溥仪心思,用新鲜玩意博欢心,如斗蟋蟀、变戏法或说书故事,持续至深夜。值夜太监催促方止。清宫祖制规定宫女不得与皇帝过分亲近,但民国时期规矩形同虚设。年长宫女趁夜深,带溥仪玩民间游戏,违背宫规却成常态。她们在更衣时拖延,说闲话,甚至档案记载有宫女因行为失检被逐出宫。太监为控制溥仪,费尽心机,时纵容时严厉,全依自身利益。宫女越界更微妙,利用伺候机会接近,表面恭敬,实际摆布。 溥仪在自传中忆及,太监宫女表面必恭必敬,实际用各种方式操控。他是名义统治者,却最易被左右。这种操控源于宫中权力真空。婉容、文绣入宫后,婚姻有名无实,他对女性生畏,关系疏离。宫女们未思后果,只顾眼前,助长溥仪性格缺陷:任性敏感、傲慢自卑。 太监宫女各怀心思,非忠诚仆役,而是自私小人,利用主子年幼,肆意妄为。紫禁城表面皇家威仪,内里如一盘散沙,溥仪成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