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霍家基金3000万港元够多了 没想到李嘉诚基金捐了8000万港元 但是他们还不是捐最多的,现在捐最多的是香港马会,他们首批就捐了1亿港元,后续看情况还会继续追加。 看来赛马在香港几乎没有受时代发展影响,依然很受欢迎,否则也不会一次性就能拿出这么多钱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谁都知道香港人爱赛马,“马照跑”是回归后不变的生活日常,可原来他们买的每一张马票、每一次投注,最后都变成了医院的病床、学校的桌椅、灾区的救援物资。 马会早就不是单纯的赛马机构,而是一个“公益提款机”,它是非牟利性质,没股东没分红,所有盈余要么交税要么做慈善,说白了就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就说10月启用的惜食堂赛马会食品制作中心,马会一下就捐了3.35亿港元,配齐自动化生产线,每天能给弱势群体提供5万份餐食,一年要惠及千万人次,这可比一次性捐款实在多了。 有人可能会说赛马不就是博彩吗,搞得多高尚似的?可马会的运作规矩严得很,每100港元投注里,81港元返给彩民当奖金,14港元交税,3港元付员工工资和运营成本,剩下2港元全投慈善,这笔账明明白白,比很多慈善机构的管理费都透明。 回归这么多年,马会每年捐款超10亿港元,纳税额一度占香港总税收的1/10,2020到2021财年更是缴了249亿港元税款,这可不是小数目。 这次捐款,霍家3000万、李嘉诚8000万,看着不少,可跟马会比,差的不只是数额,更是背后的制度支撑。马会不用靠老板拍板,不用看商业行情,因为它的资金池是靠稳定的社会参与搭建的,这也是它敢承诺“后续追加”的底气。 更关键的是,马会这种“既救急又顾长远”的公益模式,比那些只靠一时热度捐款、事后就没人管的做法,不知道靠谱多少倍。 所以香港人爱赛马,爱的不只是速度与激情,更是这份“投一份注,做一份公益”的默契。霍家和李嘉诚的捐款,是豪门的担当,值得点赞,但马会的模式,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通过日常消费参与到公益中来,这比单纯依赖少数富豪的善心,靠谱得多也稳定得多。 他们之所以几十年不冷落赛马,就是因为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投入都在反哺社会,都在帮自己身边有需要的人。 有香港马会做例子就能明白,公益不是靠道德绑架,也不是靠富豪施舍,而是要搭建一个透明、可持续、能让大众参与的制度,让公益变成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时的感动。 这次1亿捐款只是马会公益的冰山一角,它背后是百年的坚守、透明的运作和全民的参与,这才是最值得深思和借鉴的地方。 能把大众娱乐做成全民公益,这格局可比只会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别人的人,大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赞留条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