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对蔡京好,蔡京记了15年。王安石罢相后,蔡京权倾朝野,仍暗中照拂王家子弟——虽名声狼藉,这事办得是真良心! 1102年,55岁的蔡京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宰相之位。 这位四度拜相的权臣,此刻正看着十五年前的一卷奏折。 奏折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是王安石当年力排众议举荐他的文书。那会儿蔡京还是杭州通判,空有一身推行新法的本事,却因资历尚浅被旧党排挤。是王安石在朝堂上拍着桌子说:“蔡京之才,可当大用!”硬是把他调到中央,让他执掌户部新法事务。 谁能想到,这份知遇之恩,蔡京真的刻在了骨子里。王安石罢相后,旧党卷土重来,新法被全盘废除,王家子弟瞬间成了朝堂上的“靶子”。儿子王雱早逝,剩下的族人要么被外放偏远之地,要么连科举应试的资格都被剥夺,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而蔡京彼时正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里,三起三落,自身难保。可即便如此,他也没忘了王家。旧党弹劾王家“余孽”时,他悄悄在奏折上批注“介甫功在社稷,其后人无罪”,硬生生把风波压了下去;王家子弟想参加科举,他不搞明着提拔,却暗中嘱咐考官“唯才是举,勿论党派”,让有真才实学的王家后人得以金榜题名。 1102年蔡京拜相,权倾朝野时,照拂王家更是不遗余力。有人想借打压王家讨好他,他直接怒斥:“介甫是我恩师,谁敢动他家人?”不仅让王家子弟官复原职,还默许他们整理王安石的著作,让《临川先生文集》得以流传后世。 后世骂蔡京是“北宋六贼”之首,贪腐专权、误国误民,这些罪名确实不假。可在对待王安石这件事上,他却展现——一个奸佞之臣,居然把一份知遇之恩记了15年,在自己最风光时,还想着回馈恩人后代。 这世上从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蔡京的奸是真的,可他的“义”也是真的。王安石当年或许没料到,自己提拔的这个“得力干将”,会成为历史上的奸臣,但他一定没想到,这个被千夫所指的人,会成为守护自己家族的最后一道屏障。 评价历史人物,从来不能只看一面。蔡京的恶行该被钉在耻辱柱上,但他这份重情重义的举动,也不该被历史淹没。毕竟,在趋炎附势的官场里,能守住一份十五年的恩情,这份“良心”确实难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