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宣布拒绝中方所有要求且不会向中方道歉,在得到日本明确答复后,要看中国的反

榕树下听书 2025-11-28 08:19:41

日本正式宣布拒绝中方所有要求且不会向中方道歉,在得到日本明确答复后,要看中国的反应了,不知道会不会像硬刚美国关税那样和日本死磕到底? ​​说白了,当年硬刚美国关税,是因为美国想通过加税掐断咱们的产业链,逼咱们在经贸规则上让步。 那是全面的经济对抗,咱们只能针锋相对,你加我的税,我就加你的农产品、汽车税,硬碰硬才能守住产业根基。而日本这次的问题不一样。 日本拒绝的可不是什么无关痛痒的提议,核心是福岛核污染水排海的独立采样要求,还有那些悬而未决的历史旧账。去年8月核污水排海满一周年,中方已经明确提出要对海水和未排放的核污染水进行独立检测,可日方一口回绝,理由居然是“侵犯国家主权”。 这话说出来谁能信服?福岛核电站2号机组刚又漏了25吨含放射性物质的冷却水,东电还在那儿掩耳盗铃说没漏到外面,这种情况下不让独立采样,难道要让全世界都相信被指控篡改报告的IAEA给出的结果? 历史问题上的态度更让人寒心。96岁的阚顺老人当年被强掳到日本三菱矿业做劳工,在恶劣环境里九死一生,直到2016年才等到三菱材料的谢罪和10万元赔偿。 可日本政府至今不肯正面回应,甚至每年8月15日还有政要去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这些不是过去式,而是活生生的伤痛,是3.9万名被强掳劳工及其遗属心中的疙瘩,日方一句“问题已解决”就想翻篇,根本站不住脚。 浙江舟山的渔民老张最有感触,他打了三十年渔,自从日本排海后,渔船上的检测仪器就没离过手。 “以前一网下去能捞上百斤梭子蟹,现在收购商见着日本海域附近的渔获就摇头,”老张的船就停在码头,甲板上还堆着没卖出去的渔获,“中方禁运日本水产品是为了咱们的健康,可日方不仅不配合检测,还反过来要求解除禁令,哪有这样的道理?” 和美国当年全面打压产业链不同,日本这次的操作是“精准碰瓷”——既想在核污染水问题上省成本,又想在历史问题上避责任,还不愿放弃中国市场的红利。 202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还有3180亿美元,日本的光刻胶、汽车零部件还在依赖中国市场,可他们一边享受着合作红利,一边收紧半导体材料出口管制,把110家中国实体纳入限制清单。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合作变得格外脆弱。 中方的应对早就不是“一刀切”的硬刚了。稀土管控就是最实际的例子,日本高端芯片和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重稀土100%依赖中国,他们在深海发现的稀土矿开采成本是中国的200倍,短期内根本没法替代。 去年下半年,中国对稀土永磁材料的对日出口降幅达18.3%,直接导致铃木汽车的混动生产线被迫暂停。 这种精准打击既守住了底线,又没伤及无辜合作企业,比全面贸易战更有智慧。 那些真正想合作的日企其实看得很清楚。三菱电机、东丽等企业逆势加码对华投资,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创新活力无可替代。 可像丰田、索尼那样跟着政策摇摆,取消筹备半年的产业交流活动,最终只会错失机会。2025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额下降23%,就是最好的证明——合作是双向的,单方面的限制只会反噬自身。 中国的反应从来不是情绪化的“死磕”,而是基于事实的理性维权。 核污染水问题上,我们守住的是民众的健康底线;历史问题上,我们坚持的是正义的底线;贸易问题上,我们维护的是公平合作的底线。 这种有区别、有分寸的应对,比盲目对抗更能体现大国担当。 国家之间的博弈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中方的克制不等于退让,理性也不是软弱。 日本如果继续回避问题、拒绝沟通,终将失去的不仅是中国市场的信任,还有整个国际社会的认可。 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只有正视责任、真诚沟通,才能让合作走得更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榕树下听书

榕树下听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