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回'台湾有事'言论,继旅游、电影、水产品后,北京会否对日本重拳打出'稀土牌'成看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新加坡《联合早报》最近点出一个关键趋势: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对日本的施压正在从外交口水战,逐步转向“全方位、高强度”的实际动作。 日本政客前段时间高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企图把自己强行绑定进台海局势,为美国站台,也为自己在东北亚的角色刷存在感。 然而,这句话不是随便讲讲,北京的反应也不只停留在抗议层面。从暂停赴日团队游,到严格审查日片引进,再到最关键的日本水产品全面受阻,北京的态度非常明确,日本要玩政治,那就准备承担经济后果。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日本一再挑衅,北京下一步会不会真的祭出“稀土牌”?这个选项让外界特别关注。 毕竟稀土不是普通商品,它是“工业维生素”,没有这些核心矿物,日本的精密制造,从芯片、光学器材、汽车电机到军工设备,都会产生明显震荡。对日本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压力,而是“根部供氧被掐住”的级别。 事实上,稀土从来不是中国主动炫耀的工具,而是日本自己过去几年的行为不断把局势推向危险方向。日本为了配合美国,把中国视作“战略对手”,不断炒作台海议题,在南海、钓鱼岛方向频频出声,还在军费上进行历史性扩张。 更夸张的是,日本不仅增加远程打击能力,还直接讨论把台湾纳入其“安保范围”。这种动作不仅突破了中日政治互信的底线,也触碰了北京最大的核心利益。 所以,《联合早报》的分析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现实的预告。中国对日本的施压已经从“象征性”转向“结构性”,也就是让你感受到真正的痛点。 旅游与影视文化限制更多是信号层面的,但水产品禁令则影响了日本渔业与地方经济,这已经让日本多地叫苦不迭。如果未来真的动到稀土供应,日本才会真正意识到什么叫做“国家战略能力差距”的现实。 更关键的是,中国并不是没有先例。2010年中日因钓鱼岛发生冲突时,中国就曾短暂收紧稀土出口,日本一下子感受到所谓“产业链自由”的脆弱性,随后在全球疯狂寻找替代品。但十多年过去,日本始终无法彻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原因很简单:稀土不仅难开采、污染大,还需要技术极强的分离能力,而这恰恰是中国全国最领先的部分。哪怕日本投入资金,也无法补上几十年积累形成的差距。 如今中日关系再次紧绷,北京是否会重拳出手,关键取决于日本政客接下来怎么选。如果继续在台湾问题上挑衅,继续跟着美国一起炒作“台湾有事论”,那么中国出手稀土牌就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毕竟国家主权问题没有讨论空间,日本不可能一边踩红线,一边期待中国继续给其产业安稳供货。 信息来源:联合早报中文网--中日持续僵持 “稀土牌”成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