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滞留日本的我国游客,按期回不了国,一个个着急得心焦如火燎,求爹爹告奶奶。可出游之前,有关部门明明三番五次提醒,近期岛国瘴气弥漫,不必前往,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如果战时,这些人又会做出什么事? 其实这事儿早有预兆,2025年以来驻日大使馆就没停过安全提醒,光明确的“风险警示”就发了三次。 这频率已经很不寻常了。可这些严肃的官方语言,在许多人眼里,似乎远不如一张打折机票来得有吸引力。 转眼到了夏天,情况开始变得具体起来。7月底到8月初,短短半个月,两起中国公民在日遇袭的事件接连发生,一起在大阪,一起在东京。 这已经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氛围”问题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人身危险。大使馆的反应非常迅速,立刻发出了“务必加强安全防范”的紧急提醒,言辞恳切,几乎是把“危险”两个字拍在了桌面上。 然而,当时的热搜很快被新的娱乐八卦覆盖,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也仅仅停留在“哦,又出事了”的层面,随即就被自己的生活冲淡。 对于那些已经订好行程,或者正准备下单的人来说,这些新闻仿佛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离自己很远。 秋天的预警则更加密集,几乎是在用现实给大家上风险教育课。10月11号,台风预警来了,提醒在日同胞注意防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日本的台风威力有多大,看过新闻的人都清楚。 没过几天,17号,流感预警又来了,提醒大家注意公共卫生。一个天灾,一个流行病,都是能直接影响到旅行体验甚至生命安全的隐患。 可奇怪的是,就在这些预警密集发布的同一时间段,各大旅游平台上,赴日产品的促销广告却打得火热,什么“机酒自由”、“白菜价畅游”,看得人心痒痒。 一边是官方的严肃警告,一边是商业的疯狂吆喝,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觉得那些倒霉事不会偏偏砸到自己头上。 这种侥幸心理,就像一层薄薄的糖衣,包裹住了危险的内核。人们总觉得,灾难和意外是新闻里的词汇,是别人的故事,自己的生活轨迹应该是一片坦途。 他们看到的,是攻略里精美的和服、诱人的寿司和干净的街道,却自动过滤了那些提醒背后,无数人为了公共安全付出的努力和担忧。 直到11月14号深夜,一声惊雷炸响。外交部直接将赴日提醒的等级,从相对温和的“谨慎前往”,升级到了语气极为严厉的“避免前往”。这四个字的改变,意味着什么,懂的人都懂。 这已经不是建议,而是一道近乎命令的红线,明确告诉所有人:现在去,风险极高,不要去。可就在这道红线拉起的时候,依然有大量的国人身处日本,甚至还有人正在飞往那里的途中。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而危险的局面:当官方已经拼尽全力在拉响最高警报时,许多人却因为之前的漠视,把自己置于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现在,他们着急了,心焦如火燎,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寻求帮助。 让人不禁产生一个更深的联想:如果,我们说的是如果,有一天面临的是真正的战时状态,是更严峻的考验,这些连和平时期的风向标都视而不见的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是会保持冷静,听从统一指挥,还是会因为个人的慌乱和侥幸,做出更难以预料的事情?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远,但眼前的状况,不正是这个大问题的一个小小的预演吗? 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判断力,更是整个社会在信息洪流中,如何有效传递和接收关键信号的能力。当个人的选择和官方的提醒激烈碰撞时,我们究竟该听谁的?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才能让这些用经验和教训换来的提醒,真正地敲进每个人的心里?这或许比单纯指责谁不听话,更有意义。
